重慶:家門口的慈善微光匯聚善治力量

近日,兩江新區保利香檳花園D區大門前,72歲的羅太高緊緊抓住嶄新的不鏽鋼護欄,小心翼翼地邁下最後一級階梯。

這是天宮殿街道社區基金劃撥3000元修建的“搭把手”公益護欄,該護欄終結了多位老人跌倒的“魔咒”。

社區基金解了困擾該小區多年的難題。據瞭解,截至目前,我市累計設立社區基金1104個,籌集社區慈善基金1.33億元,幫助解決羣衆“小急難”問題1.5萬餘個。

善念破壁

溫暖連接鄰里

在重慶的街巷阡陌裡,社區慈善正以微小而切實的方式改變着人們的生活軌跡。

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的活動室裡,80歲的張禎祿手中的銀剪翻飛,他正在爲77歲的鐘長興理髮。“清爽!每月就盼着這一剪。”老人對鏡笑道。張禎祿是位退役老兵,他不曾想到,自己堅持二十年的義剪善舉,會在社工介入後裂變爲“渝州幫幫剪”項目。

當志願者發現獨居老人存在壓瘡風險,當就業信息在理髮閒聊中傳遞,當代購清單在咔嚓聲中生成,“義剪+”模式重塑了社區鄰里關係。“理髮時聊幾句,誰家有難處心裡就有數。”在張禎祿樸實的話語裡,善舉已成連接鄰里的“金線”。

同樣的溫情在兩江新區金山街道具象爲家的模樣。四川美院譚暉教授團隊第五次走進貝貝家,他們調整了貝貝書桌上臺燈的位置,驅散了陰影。這個曾蜷縮在3平方米角落的女孩,如今擁有可調節書桌和展示畫作的小天地。

而在獨居的鄭蘭老人家中,1.3米高的收納櫃取代了“雜物山”,牀前也裝了扶手。“摸着它,夜裡起身就不心慌了。”老人摩挲着扶手笑道。

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黃桷記憶公園裡,74歲的田桂蘭在集裝箱改造的“知喜盒子”裡研磨咖啡,這裡每售出一杯便捐贈0.9元。

更讓人意外的是青年藝術家的聚集——音樂人唐茂在此創辦夜校,殘疾人的手作在暖光燈下寄售。遛彎老人指着匆匆身影:“現在這裡滿眼都是抱吉他的年輕人!”公益與商業的跨界融合,正孕育着社區新生態。

深水突圍

破譯善治密碼

“企業捐5萬元卻開不出發票,最後只能牽線轉給其他機構。”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科園二路社區黨委書記楊秀利翻着泛黃的記錄本,道出曾經的尷尬。她至今記得兩年前那個盛夏——某企業願資助“渝州幫幫剪”項目,但因社區缺乏規範賬戶和免稅資質,險些讓善款“燙了手”。

變革始於渝州路街道設立慈善公益服務中心,統一運作社區慈善:企業捐贈進入陽光專戶可享稅收優惠,社區申報項目需提交專業方案。規範只是起點,楊秀利還在思考的是如何讓善流永不枯竭?

金山街道的探索給出多元答案。街道相關負責人帶記者參觀新盤活的“金山·益空間”——這裡由閒置社區用房改造,社會企業以“商業+公益”模式運營,首年便反哺基金1.8萬元。

“金山街道·山之上·社區慈善基金四維造血正在運轉。”該負責人列舉:企業大額捐贈(單筆最高10萬元)、線上涓流匯聚(99公益日4600人次)、社區企業承包集市年捐10萬元、公益空間持續供血。

在這裡,慈善融入商業脈搏。停在宜家“適老化改造”展區前,該負責人揭秘企業捐贈額從1萬元增至5萬元的邏輯:“他們發現公益帶來的品牌增值遠超預期。”

面對社工機構過度依賴政府採購的困境,大渡口區孝誠社工服務中心主任肖敏敏銳意識到——這既是生命線,也是創新枷鎖。“項目要可持續,人才要留得住,必須找到自我造血的活水。”

轉機在青年藝術家唐茂推門時出現:“夜校場地給我,吉他課免費開!”隨後,烘焙工作室帶着技師資源加入置換計劃,殘疾青年的手作登上寄售牆。這些自發碰撞的火花,讓肖敏看清破局密鑰:“我們不必是全能超人,但要擅長爲專業力量牽線搭橋。當社工機構成爲資源流轉的樞紐,公益便能生生不息。”

每售賣一杯咖啡,便向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0.1元的善款——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壹角慈善+“一角咖啡”品牌,正悄然改變公益生態——殘疾人主理咖啡製作,殘聯與街道提供咖啡製作設備,社區免費提供“金邊銀角”場地給運營企業使用,企業自願每年反哺3000元至街道陽光家園社區慈善基金,讓社區慈善基金的捐贈、資助形成閉環,這僅是街道破解“居民參與率僅三分之一”困局的起點。

上清寺街道社會工作者依託“五社聯動”編織資源網絡,打造“益心悅享”公益集市、“非遺傳承·慈善共創”慈善空間、米寶寶街角等不同類型的慈善場景。2024年的數據見證變革:捐贈參與率升至60%,活動參與率達70%,青年羣體在咖啡香與非遺體驗中自然融入善的循環。

善治藍圖

織就人人蔘與的慈善網

如何以慈善助推超大城市溫情進化?在重慶市民政局會議室,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展開社區慈善發展藍圖。“到2025年底,全市將初步構建覆蓋城鄉的慈善支撐體系。”他指向核心目標:1200個社區慈善基金落地生根,300個慈善服務場景全面鋪開。

“至2027年,這個體系將全面成熟。”紅線躍升至新刻度:1600個社區慈善基金、400個慈善服務場景實現街道鄉鎮全覆蓋,全市備案公益慈善類社區社會組織達到1.5萬個,最終達成“處處有善、時時可善、人人慈善”的願景。

“‘處處有善’不是標語,是老人爬樓時有扶手可撐,是孩子放學有公益書屋可待,是咖啡杯底掃碼的‘嘀’聲連着遠方課堂。”他說。

實現這一願景,機制創新成爲破局關鍵。該負責人揭示四大攻堅方向:

動員參與機制強化黨建引領,推動“黨建+慈善”深度融合,創新“慈善咖啡”“慈善集市”等沉浸式場景,讓行善融入日常生活;

資源對接機制大力發展社區基金,探索資產公益化運營模式,依託“141”基層智治體系構建慈善網格體系,精準匹配供需,確保困難羣衆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組織培育機制加快樞紐型、服務型慈善組織孵化,建立公益創投支持體系,支持公益慈善類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扶持、發展。

監督管理機制支持推進鎮街公益慈善服務站建設,嚴格社區慈善基金、慈善項目全流程監管,區塊鏈技術賦能陽光運作。

爲進一步提升全市10.45萬名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水平,市委社會工作部亮出三級人才計劃——

實施“卓遠”行動,投入50萬元專項資金,遴選5名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支持建立專家工作室,帶動全市社工專業人才梯隊培養和服務水平提升。

實施“優才”行動,培養9名國家級兒童社會工作督導人才,選拔並培養40名市級兒童社會工作骨幹人才,爲邊遠鄉村選派40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5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地化培養20名本土社會工作骨幹人才。

實施“培苗”行動,對持證的村社區工作者,給予補貼或一次性獎勵,分層級開展考前培訓,創新線上答題、賽馬比拼等學習形式,提升培訓效果。

“一支好的基金,使用率要有70%—80%纔有活力。最終轉移到老百姓身上,才能實現慈善價值。”一位基層慈善工作者的話語,道出了重慶社區慈善發展的樸素初心與堅定方向——讓家門口的微光,匯聚成溫暖整座山城的善治力量。(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