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棒棒父子的“穿越照”:孩子長大後是否心疼你,其實早有預兆

作者:主創團·煙花三月

14年前,一張重慶棒棒父子照打動了很多人。

照片中,父親冉光輝肩上扛着一百多斤的貨物,右手緊緊牽着兒子冉俊超。

網友評論說是“肩上扛着生活,手裡握着希望。”

14年後,攝影師爲父子倆在同一地點又照了一張相。

當年被父親牽着的兒子,已經長得比父親還高。

如今18歲的冉俊超非常懂事,上學期間他會很坦然地在父親職業上寫上“搬運工”,他說:

“爸爸憑自己的汗水,吃苦耐勞把我養大,他是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

很多網友看到這兩張照片和背後的故事後,紛紛感嘆:

“孩子懂得感恩,是父母最大的福氣。”

是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養出一個懂得感恩和心疼人的孩子更讓父母欣慰了。

然而,同樣是孩子,有的卻一邊向父母無節制地索取,一邊抱怨父母給得不夠多。

他們只顧自己吃喝玩樂,根本不管父母是否疲憊、是否辛勞。

可這又不能全怪孩子,因爲他們不是生來如此。

其實,你養的孩子是否會心疼你,早有預兆,就藏在你跟孩子的日常相處中。

孩子想幫你時,只讓他學習vs給他機會

《中國教育週刊》曾對1875名高中生開展了一項調研,其中包含一個關於“是否願意參與家務勞動”的話題交流。

不少受訪者給出了以下回應:“並非我不願意參與,是父母不讓我插手,他們總是認爲我把學習搞好比什麼都重要;不是我生性懶惰,而是父母太過能幹,我幾乎沒有施展的餘地;不是我眼裡沒活,而是父母事事代勞,所有事項都已被他們妥善安排……”

是啊,有時不是孩子不願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是父母在無意間剝奪了孩子的權利,也打擊了孩子想出一份力的熱情。

長此以往,孩子便不願意再伸手幫忙了,因爲父母根本不需要。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還記得那個日擀600多個包子皮的男孩嗎?

採訪中,孩子爸爸表示:當初和孩子媽媽在店裡忙着包包子時,孩子表示出強烈的嘗試願望。

起初他也就是給孩子一塊麪團,讓孩子玩。

沒想到孩子在一次一次試錯中摸索出擀皮的要領,現在3秒就能擀完一個包子皮。

男孩說:“爸媽開店很辛苦,我不想他們太累。”

所以,他每天6點來到店裡幫爸爸媽媽擀一個小時包子皮,再去上學,假期時他在店裡幫忙的時間更長。

男孩通過親身勞動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與不易,所以他更懂得心疼父母。

《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有一段話:“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適時向他們索要,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的艱難,一輩子向父母索要。”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所以事事替孩子包辦,這樣看似是愛孩子,實則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孩子只有在參與家庭勞動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父母的不易,學會感恩和付出。

所以,當孩子主動提出幫忙做家務時,父母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哪怕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沒關係。

因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的成長和感悟遠比結果更重要。

當你累時,故作堅強vs適時示弱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吐槽。

這位媽媽說,自己每天除了上班,還要負責接送孩子上學、輔導作業、做飯洗衣服,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

但即便如此,孩子卻絲毫不懂得體諒她的辛苦,每天放學回到家就知道玩手機、看電視,稍不如意就對她大呼小叫。

有一次,她加班到很晚纔回家,拖着疲憊的身體給孩子做好飯後,孩子非但不領情,還嫌棄飯菜不合口味,衝她發了一頓脾氣。

那一刻,她感到無比委屈和心寒,不明白自己辛苦付出,怎麼就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爲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卻不懂得感恩,甚至還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往往是因爲父母在孩子面前過於“堅強”,從不讓孩子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就像這位媽媽一樣,她每天一個人默默承擔着家庭的重擔,卻從不向孩子訴苦,也從不讓孩子看到自己疲憊的樣子。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也不會懂得體諒和感恩父母的辛苦。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說:

“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幾乎都在‘燃燒’自己,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卻忘了讓孩子學會感恩。”

父母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讓孩子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不是父母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教育智慧。

這樣能讓孩子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從而更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

所以,當你感到累的時候,不妨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媽媽今天上班很累,你能幫媽媽倒杯水嗎?”

“爸爸今天搬了很多東西,胳膊很酸,你能幫爸爸捏一下嗎?”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脆弱和需要時,他纔會懂得珍惜你的付出。

懂得適時示弱的父母,更容易養出知道冷暖、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

當孩子提要求時,無限滿足vs講究原則

表妹是家中的獨女,從小就被父母當小公主寵着。

每當她提出要求,無論是想要最新的玩具,還是想吃昂貴的零食,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滿足。

一次,她在超市看中一款飲料,還沒付款就要打開喝。

爸爸非但沒有制止,還幫她打開了,這引來了店員的不滿。

爸爸立馬不高興了,說:“我又不是不付錢,你一個大人和孩子計較什麼!”

漸漸地,表妹逐漸養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認爲所有東西都應該屬於自己,別人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

父母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和珍惜。

而懂得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的父母,卻能養出心疼人的暖心孩子。

節目《少年說》中,有個叫付軒昂的男孩。

他吐槽媽媽要求他完成學習任務後,還要承擔家務。

像刷碗、擦地、擇菜、燜飯、煮粥、做涼拌菜,他都要做。

對此,他表示不理解,認爲他現在是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

所以,他在臺上向媽媽提出要求:

“別再逼我做家務了行嗎?”

媽媽聽後並沒有生氣,而是一臉微笑地拒絕:

“不可以。”

媽媽耐心地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爲:

家務是學習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做家務不僅是爲了分擔家庭負擔,更是爲了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和自理能力。

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要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還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她希望兒子能夠在實踐中學習、成長,成爲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這場母子間推心置腹的交談,不僅讓付軒昂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也讓觀衆看到了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智慧和遠見。

教育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爲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父母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心疼人。

所以,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父母一定要堅守原則。

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適當滿足;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拒絕。

這樣,孩子纔不會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是在心中爲父母留位置。

國學大師曾仕強說:“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爲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教育好孩子,不在於將孩子雕琢成世人眼中的天才,而在於引導他們學會感恩,懂得心中有愛,尤其是對自己的父母懷揣敬愛與感激。

讓愛迴歸,讓心相連。

如此,纔是父母之幸,也是孩子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