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越尊重孩子,孩子越叛逆?父母或許是掉進了“尊重陷阱”

作者:主創團·筱恬

都說強勢獨斷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但爲什麼很多成長氛圍看起來滿分的家庭,孩子依然出現了問題?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經歷,感覺很有代表性。

這位媽媽一直秉持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把女兒當朋友般相處。她不僅會耐心傾聽女兒的想法,而且凡事都會與女兒商量,主動徵求對方的意見,從不會強迫女兒做不喜歡的事情。

然而,最近發生的兩件事,卻讓這位媽媽的育兒觀開始動搖。

第一件事是家裡老人做手術,她希望女兒跟她一起去醫院探望,沒想到女兒毫不猶豫就拒絕了,理由是醫院有病毒。

第二件事是不久前逛街,女兒看中了一個價格不菲的玩偶,這位媽媽覺得貴,就想勸女兒不買了,結果小姑娘大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了她。

女兒的表現讓這位媽媽寒心不已。她感慨道:“人性都是自私的,我的尊重和包容把女兒給寵壞了,最終把她養成了一個任性、自私、毫無同理心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對類似情況深有體會:

我們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越得寸進尺;

我們越是踐行“愛與自由”,孩子就越無法無天。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是因爲家長陷入了“尊重陷阱”裡。

爲什麼越民主的家庭

孩子反而越難管

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對心急如焚的父母找到他,說青春期的兒子完全不服管教,甚至對他們惡語相向,沒有絲毫的禮教。

諮詢師本來以爲,這是由於過度嚴苛的家教導致了孩子的逆反,沒想到事實恰恰相反。

他了解後得知,這對父母家庭氛圍民主和諧,一直認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理念。從兒子出生起,他們從沒對他說過一句重話,更別提打罵了。

“平日裡,你們和孩子是怎麼交流的?”諮詢師進一步問道。

“從小我們就很在意孩子感受,從來不會高高在上,很多人都羨慕我們這樣平等的關係。”那位母親如實回答:“但現在孩子不知怎麼變了,跟他幾乎說不上話,他看見我們就煩……”

正說着,她的手機響起,原來是家裡的老人打來電話告狀,說男孩玩了快一下午遊戲,管都管不住。

這位母親於是讓老人打開免提,她握着手機開始對兒子苦口婆心地勸服。說了很久之後,她提高音量喊了一聲男孩的名字:“我跟你說,你已經初二了,這一年非常關鍵,所以別再打遊戲了好嗎?”

這是她對兒子語氣最嚴厲的一句話,卻依然缺乏不容置喙的力量。

目睹整個溝通過程後,諮詢師疑惑地問這對父母:“你們一直用這樣的口氣跟孩子溝通嗎?”

得到的答覆是肯定的。從小到大,他們連拒絕或批評兒子都顯得客客氣氣:

“做作業不要磨蹭可以嗎?”

“能不能好好吃飯不浪費?”

“做錯了沒關係,下次別這樣了好不好?”

諮詢師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這樣的溝通方式實際上隱含着命令,卻以一種商量的形式表達出來。或許我們會認爲這麼做是尊重孩子,但在孩子看來,卻是父母不敢堅持立場的體現,意味着自己可以繼續試探底線。

當面對原則性問題時,父母的態度一旦失去權威性,孩子便會通過頂撞和無視來操控父母,重建自我邊界。由此,親子角色便會倒置,直接表現就是孩子越來越叛逆,到最後完全爬到了大人頭上。

而這也正是“父母越尊重,孩子越難管”的癥結所在。

其實,尊重孩子本身並沒有錯。但倘若誤解了尊重的真正含義,就只會讓孩子把這份尊重視爲對抗父母的武器,變得目無章法、爲所欲爲。

警惕這些“尊重陷阱”

避免養出熊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說:“沒有規矩的尊重是溺愛,沒有底線的自由是傷害。”

當尊重失掉了原則,愛就變成了枷鎖。

因此,以下這三種“尊重陷阱”,家長一定要警惕。

1、無條件支持

週末陪女兒上古箏課時,看到一位家長在前臺嚷嚷着要辦理退費手續。

好奇瞭解了一下事情原委。原來,他的孩子上個月信誓旦旦想學樂器,在機構試課之後便開了課。

可是沒上幾次課,孩子三分鐘熱度過去了,又不願意再繼續學下去。大人便決定退課。

當時,琴行老師還想再勸一下,可那位家長態度非常堅決:“我們從來不會逼迫孩子,既然她不想學,我們也不勉強……”

這一幕,讓我內心五味雜陳。

很多人會覺得,尊重孩子就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無條件支持他們的一切決定。但這其實是有限度的。

由於認知和能力的限制,孩子不可能生來就保持自律。因此他們的選擇一定會趨於人性貪圖安逸和享樂的本性。

他們會抱怨練琴太苦,沒上幾節課就想放棄;

會要求週末不想早起,能夠睡到自然醒;

會希望每次寫作業之前先玩半小時手機……

這些情況下,父母要是不把好關、做好評估,依然由着孩子的想法來,只會讓一時的尊重變成成長路上的深坑。

2、過度滿足

不久前聽家人說起,15歲的侄子爲了一雙球鞋,把哥嫂一家鬧得雞飛狗跳。

原來,上個月侄子突然吵着要買雙近四千塊錢的球鞋,理由是“同學有的我也要有”。哥嫂認爲太貴拒絕了他,沒想到侄子直接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絕食抗議,還隔着門大喊:“你們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

回想起來,哥嫂對侄子真是疼愛有加,在家由着他對父母直呼其名,小時候看中的玩具多半會買下,上學後想去的地方也大多帶他去玩。用嫂子的話說:“我們家不搞長輩架子,娃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要什麼只要合理就給。”

可是到頭來,他們的盡心付出和一味滿足,換來的不是侄子的懂事體恤,而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和變本加厲的貪求。

可見,所謂的“平等尊重”若沒了邊界,終將變成縱容的溺愛,讓孩子在無度索取中失去感恩的能力。

3、表面尊重,實際控制

在微博上看過一個帖子。

一家人吃火鍋,點菜時爸爸讓兒子選一道自己愛吃的菜。

小男孩選了紅糖餈粑,卻被爸爸一口否決了,理由是“點一些能涮的”。

小男孩於是辯解道:“你說點我最想吃的!”

爸爸依然不同意,幾番爭執之下,男孩發了脾氣。

於是爸爸開始數落他:“非要吃餈粑!讓他看點別的菜吧,偏不。還鬧上脾氣了。”

這樣的場景,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也有類似的劇情。

齊明月請同學一起吃飯,於是媽媽讓她點菜,並笑着表示:“想吃什麼就點什麼。”

可是當明月點好之後,媽媽卻對着菜單開始嫌棄:“每次讓你點菜,就這老三樣,這麼多人一塊兒吃飯呢……”

表面上看,這些大人都給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實際上卻處處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毫無商量的餘地。

看似尊重,實則專制,本質上還是控制。

最好的教育

不需要對孩子“太尊重”

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李湘,會不會擔心太過尊重女兒會把她慣壞?

對此,李湘表示自己並不擔心:“我覺得小孩的慣壞是因爲你沒有規矩。如果你用一種很好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那不叫慣。”

深感贊同。事實上,真正的尊重並不是無原則的協商和妥協,也不是藉着民主的名義把父母的意願強行合理化;而是平衡好尊重和管教的界限,替孩子在天性的邊界處築起一道規則的護欄。

換句話說,在該強硬拒絕的時候,就得堅決對孩子說“不”。這些看似無情冷漠的“不尊重”,實際上纔是真正的愛孩子。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父母必讀》一書中寫道:“教育者的技巧在於:能從孩子的角度看見世界,又能站在山頂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