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131個勞務品牌帶動270萬人就業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盛夏的京城,陽光熾烈。7月16日清晨,麻利收拾好僱主家的餐桌後,48歲的秦從英戴上遮陽帽、騎上自行車,就去了兩公里外的農貿市場。這位來自重慶市萬州區的“巴渝大嫂”,3個月前通過標準化培訓,如今在北京當育兒嫂。“每個月能掙9000塊錢,我特別珍惜這份工作。”她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就業市場結構性調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重慶勞務品牌正以其獨特的“造血”能力,成爲帶動羣衆增收的“金鑰匙”。市人社局數據顯示,重慶已培育“重慶火鍋師傅”“巴渝大嫂”“大足雕客”“雲陽面工”等131個勞務品牌,覆蓋13個行業,帶動約270萬人就業(約佔全市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三分之一),他們年人均收入是普通農民工的2.3倍。

從打零工到樹品牌

兩個“三分之二”背後的抉擇

在北京的育兒嫂從業人員中,秦從英是新人,但她幹這行已經8年了。“最早就是幫人做家務順帶看孩子,我覺得收入還行,就專門去學了育兒知識,自己找活幹。”她說,但找活兒太難了,“沒親戚朋友介紹,陌生人不會輕易信任你,活兒不穩定,收入也不穩定。”

這正是許多農村轉移勞動力面臨的共同困境——沒有品牌背書、缺乏正規渠道、沒有專業認證,導致工作流動性大,穩崗就業成了“老大難”問題。

“農民增收,務工是重要支撐。”市農業農村委區域協作處處長孫元忠介紹,全國脫貧人口人均工資性收入佔純收入比重超過三分之二,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佔脫貧勞動力比重接近三分之二。“這兩個‘三分之二’說明,穩崗就業是農民增收的‘定盤星’,必須穩住。”

近年來,重慶農村轉移勞動力務工收入雖然整體上漲,佔比卻小幅下滑。“傳統零散務工扛不住風浪。更嚴峻的是,脫貧人口就業集中在建築、低端製造、餐飲等行業,這些領域機器替代人力的速度在加快。再加上農村轉移勞動力老齡化加劇,他們一旦失業,再就業難度很大。”孫元忠說,是形勢逼着求變。

勞務品牌的崛起,爲破解這個難題提供了一種思路。

“可以說,一個勞務品牌就是一部創業史。”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比如,“雲陽面工”遍佈全國,年產值超600億元,帶動雲陽縣20萬人就業,帶動周邊區縣逾15萬人就業;“開州金廚”帶動20萬人就業;“巴渝大嫂”帶動10多萬人就業……在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高質量就業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勞務品牌的作用也更加凸顯。

秦從英就從中嚐到甜頭。憑藉“巴渝大嫂”這個品牌,她不用自己託關係找活兒幹,平臺會主動爲其匹配僱主;培訓時學到的早教知識,讓她能勝任更高薪的育兒崗;品牌方還提供維權支持,讓她“幹活更踏實,收入更穩定”。

從憑經驗到靠標準

構建全週期培育體系

勞務品牌不是新鮮事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有的勞務品牌紅極一時,有的卻銷聲匿跡。“多數是沒跟上時代轉型步伐。”相關人士分析,早期勞務品牌多紮根於鄉土,對技術要求不高。隨着機械化智能化發展,不少行業對人工需求減少,原有的品牌不升級就會被淘汰。

如何讓勞務品牌從“數量多”轉變成“質量優”,讓從業者從“低收入”轉變成“高收入”?重慶給出的答案是:產業協同+標準先行。

“先得把符合市場需求、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挖掘出來,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孫元忠說,市場導向是關鍵。比如家政護工全國缺口達3700萬個,“巴渝大嫂”一推出就供不應求;“重慶火鍋師傅”立足本地飲食文化,一亮相就成了香餑餑。

近年來,重慶精準發力,實施勞務品牌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三大行動,結合魯渝協作、川渝合作和市內“一區兩羣”產業佈局,定向培育品牌,讓勞務輸出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解決了“有沒有”,還要攻克“好不好”。“全國都沒有現成的勞務品牌標準,我們就自己摸索。”孫元忠介紹,市農業農村委會同市人社局等多部門出臺了《鄉村振興勞務品牌人員評價規範》7個地方標準。這也是全國首批勞務品牌標準,填補了業內空白。

“重慶人從小就吃火鍋,但一個好的火鍋師傅到底需要些啥技能?以前沒說法。”培訓師曾紅說,如今“重慶火鍋師傅”標準明確規定,火鍋師傅得會做底料、湯料、醬料、蘸料,能處理食材、預製菜品,還得懂餐飲管理,“標準一出來,培訓就有了方向,僱主選人就有了依據,學員收入自然漲。”

在此基礎上,我市構建起“標準+培訓+認證+維權”全週期培育體系,67所基地校提供標準化培訓。截至去年底,在重慶火鍋師傅、巴渝建工、巫溪烤魚工等16場培訓認證中,共有665人通過考覈,就業率超95%。

“學有標準、幹有規範、權益有保障,這纔是品牌的底氣。”曾紅說。

從單一就業到鏈式發展

“勞務+”升級蝶變

一套“組合拳”下來,重慶勞務品牌迎來提質升級的豐收季。

“自去年春節以來,我們已經送了500餘位‘巴渝大嫂’到北京務工,工資從6000多元到2萬元不等。”重慶巴渝子弟勞務集團董事長王江亮底氣十足,“巴渝大嫂”已被評爲全國最受關注勞務品牌和脫貧地區特色勞務品牌,其帶動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在重慶市秀山縣,“武陵山縫紉工”牽手湖北恩施、貴州沿河等30多家機構組建品牌聯盟,5萬多人靠這張“名片”找到了工作。

在合川清平鎮,玻璃製作技藝衍生出龐大的玻璃產業,帶動7.6萬餘人成爲“山城玻璃工”,間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就業人數超21萬人次,形成了龐大的產業生態圈。

一組數據,見證着重慶勞務品牌的強大能量:全市勞務品牌產業鏈年經濟效益約1700億元,上下游全產業鏈從業規模達270萬人,年均增速15.3%,年人均收入是普通農民工的2.3倍。

“勞務品牌是市場拼出來的,經得起風浪,再加上政府扶持,纔能有如今的特色和影響力。”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安小風認爲,未來勞務品牌要靠龍頭企業帶動,聚集上下游產業,讓品牌效益更大;深化區域協作,讓更多農村勞動力高質量就業。

接下來,重慶將持續推進勞務品牌提質工程,緊扣構建“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和“416”科技創新佈局,結合東西部協作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培訓+創業+就業”全鏈條模式,培育“巴渝智工”等新質生產力品牌,升級鄉村振興勞務品牌,推動傳統勞務協作向“勞務+技能+品牌+創業”四輪驅動轉變。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