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論兩岸製造業價值鏈重構(吳鳳嬌)
面對川普再次執政後複雜變局,研究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結構特徵及未來重構動向,有助於把握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的新契機。(示意圖/Shuterstock/達志)
一、引言
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是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石,是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推進國家完全統一的內在要求。其中,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穩定運行是落實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面對川普再次執政後中美戰略博弈恐將加劇等複雜變局,研究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結構特徵及未來重構動向,有助於把握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的新契機,引導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轉型升級,爲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創造更爲有利條件。
隨着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不斷髮展,兩岸學術界聚焦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構建的客觀需求、內在成因、治理路徑及中美戰略博弈下趨勢展望等方面展開諸多建設性的探討。林其屏(1995)以提升兩岸產業分工合作爲出發點,探討了構建兩岸產業價值鏈的重要性。張冠華(2013)主張,兩岸產業價值鏈應以新興產業爲重點載體,並提出共定標準、共創品牌等具體政策建議。李保明,周小柯(2015)在梳理臺灣產業外移中國大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指出臺商投資中國大陸是兩岸產業價值鍊形成的直接外因。龐建國(2016)基於對兩岸「產業搭橋」專案分析,提出兩岸共同打造產業價值鏈有利於臺灣產業升級和實現兩岸互利雙贏。鄭學黨、華曉紅(2017)認爲,GVC分工是兩岸產業價值鏈的基礎。未來應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搭建海外合作平臺及開展高端服務業合作等路徑實現攀升GVC。中美戰略博弈開啓後,高長(2018)、李應博等(2019)、李保明(2020)、盛九元等(2022)、張冠華(2023)等研究均表明,中美戰略博弈對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造成了市場遷移和投資轉移等諸多影響衝擊。上述豐碩研究成果爲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鑑。但既有研究仍存在一些可拓展之處,具體表現在:第一,大部分研究以製造業爲研究物件,而以先進位造業爲物件的研究僅關注了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一般性總結,基於前瞻研究的發展動態與結構特徵研究不足;第二,對中美戰略博弈等複雜變局下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重構的理論和現實邏輯等關注較少,策略對策設計建構性體現不足。於此,本文基於現實進展深刻闡釋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結構特徵,着重探討全球價值鏈深度調整、川普再次執政後中美戰略博弈發展態勢等複雜變局對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重構的影響趨勢,並針對性提出引導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轉型升級的策略建議。
二、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發展的結構特徵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先進位造業的生產環節加速向大陸轉移,兩岸先進位造業形成了「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三角貿易」合作格局,構成了相對穩定的價值鏈關係。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形成不僅是兩岸基於各自比較優勢差異形成的密切經貿關係的結果,而且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產業轉移和全球生產網路演進的產物,是全球價值鏈(GVC)的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從發展趨勢來看,兩岸先進製造業正改變過去單一依賴全球價值鏈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正藉由發達國家的間接關聯朝向直接關聯的方向發展。
(一)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具有「兩頭在外」的脆弱性
經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等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東亞各經濟體憑藉各自要素稟賦優勢嵌入全球生產網路,逐漸形成了鏈條密集、產品多元的東亞生產網路。正如Ernst和Guerrieri提出:東亞區域已經成爲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加工製造基地,國際加工生產最初只起源於東亞個別國家,之後重心很快轉移到東盟,隨之轉移到中國大陸,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區域生產網路。多年來,東亞生產網路以外商直接投資和中間品貿易爲紐帶持續升級和擴散,並呈現明顯的外部主導性,即歐美跨國公司擁有對東亞生產網路的控制力,居於創新研發、核心零部件等價值鏈上游與製成品的行銷與消費等價值鏈下游,東亞各經濟體除日本外多處於生產與組裝等附加值較低的價值鏈中游。
在東亞生產網路建構的過程中,兩岸先進位造業憑藉代工生產優勢,以垂直分工的模式共同嵌入其中,並在GVC需求的驅動下形成了「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產業鏈分工合作模式,即技術與市場、品牌都長期把控在掌握標準、技術與品牌的歐美髮達經濟體手中。在這樣的模式下,歐美髮達經濟體位居GVC的高附加值生產環節,而大陸和臺灣主要嵌入產品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生產環節,逐漸陷入了價值鏈「低端鎖定」的兩難境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加之受歐美髮達國家鼓勵製造業迴流、中國大陸本土產業鏈崛起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對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驅動力有所下降。2014年前,臺灣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中來自境外增加值比重基本在25%,之後開始下降至20%左右;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中來自境外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15%下降至2015年的10%,並一直維持至今。從中長期觀察,兩岸供應鏈中面向歐美市場的加工貿易將持續減弱。
(二)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以臺商投資爲主要驅動
在跨國公司要求和中國大陸對外開放背景下,臺灣企業將赴大陸投資作爲其嵌入全球價值鏈、生產全球化佈局的重要環節,整合並利用兩岸要素稟賦優勢和自身的內部化優勢,將原本在島內的生產端向中國大陸轉移,形成了初期的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據臺當局「經濟部投審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臺商赴大陸投資先進位造業的專案爲20183件,投資總額爲1231.02億美元,佔臺商赴大陸投資總額的60.37%。臺灣企業將先進製造業跨越兩岸運營的典型模式是:臺灣母公司負責接單,自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引進技術和核心零元件,並生產中高端中間品;大陸子公司多爲加工出口企業,從臺灣母公司進口關鍵零元件和中間產品,主要負責中下游的製造組裝環節。臺資企業在兩岸的投資佈局使得兩岸先進位造業形成日趨緊密的價值鏈分工合作關係。
(圖/中評智庫提供)
表1:2010-2023年臺灣外銷訂單各主要生產屬地分佈
(圖/中評智庫提供)
表2:中國大陸先進位造業臺資企業從臺採購原材料、零元件與半成品的比率
(圖/中評智庫提供)
表3:中國大陸先進製造業臺資企業產品回銷臺灣的比率
表1反映了2010—2023年間臺灣外銷訂單生產屬地分佈情況,可以發現,歷年臺灣廠商所接的海外訂單中,在中國大陸生產比重非常高、2021年前均佔4成以上,而在2014-2017年間大陸是臺灣外銷訂單的第一大生產地區。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後臺灣外銷訂單在大陸生產比重有所下降,2023年降至37.8%。
另據表2、表3所示,中國大陸臺資企業從臺灣母公司採購相當比例的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元件與半成品,並將生產產品部分返銷回臺灣。2001年,在受調查大陸臺商企業中,回臺採購原材料、零元件與半成品和產品返銷臺灣的比例分別爲46.13%和70.23%;2022年則降至21.8%和12.39%,這與臺灣大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同赴大陸投資、產業鏈供應鏈日益本地化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另從電子零元件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這兩大主導製造業來看,2022年回臺採購原材料、零元件與半成品的佔比分別爲24%和40.05%,產品返銷臺灣的佔比則爲19.56%和17.23%。這表明兩岸在這兩個先進製造業產業上形成了穩定的生產環節間的產業鏈,臺商投資在其中扮演着關鍵角色。
(圖/中評智庫提供)
表4:2018—2023年臺灣先進製造業外銷訂單在中國大陸(含香港)生產產品的銷售流向
(圖/中評智庫提供)
表5:臺灣企業參與由中國大陸企業主導的國家價值鏈
(三)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直接供需關聯增強
近年來,隨着中國大陸高速經濟增長和龐大內需市場磁吸力日益增加,臺商不僅將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生產環節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而且將採購、研發、管理等各環節進行聯動轉移,轉向實施生產、行銷與研發並重的投資策略。根據《2022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的統計結果,2021年,在受調查的大陸臺資企業中,有58.73%的大陸臺資企業設有製造生產部門、有27.23%的大陸臺資企業設有研發及設計部門、另有32.71%的大陸臺資企業設有行銷部門;而在電子零元件領域,有70.92%的大陸臺資企業設有製造生產部門、有34.04%的大陸臺資企業設有研發及設計部門、另有40.43%的大陸臺資企業設有行銷部門。
近年來,隨着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的日益推進,兩岸先進位造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正由早期從屬於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轉向增進彼此間的依賴關係,兩岸先進位造業直接供需關聯明顯增強。如表4所示,2023年,臺灣外銷訂單在中國大陸(含香港)生產產品轉銷美國等第三國的比例67.6%,比2018年74.6%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在大陸本地銷售的比例28.2%,較2018年20.8%上升了7.4個百分點,供應在地化趨勢漸增,表明兩岸先進位造業的歐美市場動能趨於減弱,而大陸內需市場的驅動力有所增強。
從細分產業來看,2018-2023年,臺灣塑橡膠製品、基本金屬製品、機械產品和資訊通信產品等外銷訂單在中國大陸(含香港)轉銷美國等第三國的佔比仍在7成以上;而電子零元件和光學器材在地化特徵明顯,轉銷美國等第三國的佔比都在5成以下。如以電子零元件業爲例,2023年,臺灣電子零元件業外銷訂單在中國大陸(含香港)生產產品轉銷第三國的佔比僅有31.9%、在本地銷售的比例爲61.4%,比2018年的40.4%上升了21%。這表明兩岸電子零元件業的分工合作格局已從「臺灣接單-大陸生產-海外銷售」正向「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大陸銷售」轉變。究其根源,近年來,中國大陸加大了對電子和光學設備製造業等扶持力度,已經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資訊產品製造基地和最大的消費市場,在家電、互聯網、通信服務等領域涌現了華爲、小米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以自身品牌、面向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國內價值鏈,臺積電、聯發科、鴻海等企業積極參與其中(見表5)。由此,兩岸先進位造業已改變過去單一依賴全球價值鏈融入全球化的方式,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正由發達國家的間接關聯朝向直接關聯的方向發展。
三、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重構的時代背景
未來一段時期內,在全球價值鏈深度調整、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及賴清德當局妄圖兩岸產業「脫鉤斷鏈」等疊加因素影響下,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傳統格局將面臨更爲複雜的挑戰,不確定性增強。但同時,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RCEP落地實施等也給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帶來轉型升級新契機。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將步入歷史性重構階段,呈現再調整、再平衡的複雜演變態勢。
(一)全球價值鏈深度調整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投資與消費需求收縮,製造業全球化進程減緩,以跨國公司爲主導的GVC擴張趨勢有所停滯甚至出現回縮,中間品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比重明顯下降;包括中國、美國、德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工業和貿易大國,其GVC參與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中美戰略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國際間人流、物流與資金流嚴重受阻,經濟全球化由過去效率優先向以價值觀爲基礎的、以安全爲導向的「分層分圈」形態演變,加速了GVC分工體系的被動重構。種種現象表明,以大規模跨國投資驅動、高增長中間品貿易爲特徵的GVC進入深度調整期,其調整態勢呈現短鏈化、分散化和區域化的複雜格局。
鑑於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現實發展與演變,一方面,GVC重構的短鏈化、分散化趨勢將弱化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樞紐地位,進而關聯衝擊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引發兩岸之間的產業「斷鏈」與經濟「脫鉤」風險;另一方面,GVC重構的區域化趨勢又將強化中國大陸在亞太區域及發展中經濟體合作中的要素配置、規則制定與貿易主導作用,客觀上推動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向東南亞等第三地擴展,進而引領兩岸先進位造業朝向「臺灣接單、兩岸生產中上游產品、東南亞等第三地組裝並出口歐美」或「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亞太市場」等多元模式發展。
(二)川普再次執政後中美戰略博弈恐將升級
中美戰略博弈始於川普首任期內。彼時,美國將中國定位爲「戰略競爭對手」,基本形成了對華經貿全面「脫鉤」的戰略計劃和政策框架,對中國貿易、科技、投資等多個領域進行系統性打壓,打壓遏制程度逐步上升。根據川普近一年的公開發言和競選承諾顯示,其新任期內將加緊實施經濟孤立主義,延續推行強硬的「遏華」戰略,以此繼續削弱中國大陸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力,打擊中國大陸「世界工廠」樞紐地位。具體來看,首先,貿易領域威脅對中國大陸發動第二次貿易戰,政策動向包括撤銷中國「貿易最惠國」地位、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所有商品徵收60%或以上關稅、將在4年內停止對中國生產的必需品的進口、將嚴厲打擊中國商品通過第三國出口到美國的避稅行爲等;其次,可能強化現有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技術對華出口的限制措施,並將限制範圍進一步擴大至生物醫藥、農業科技等更多領域;再次,投資限制方面,可能加大限制我國高科技企業對美投資及其設備、產品、服務進入美國市場,同時限制更多美國投資主體對中國大陸更廣泛領域的投資,並通過利用聯邦政府合同、減稅等槓桿,迫使更多在華美資企業將產業鏈遷出中國。
概而言之,川普再次執政後,中美戰略博弈加劇恐難以避免。若美國對中國大陸大幅加徵關稅,尤其是對手機、電腦等電子資訊產業加徵高關稅,將負面影響大陸臺商電子資訊企業投資經營,兩岸貿易及臺商對大陸投資將面臨嚴峻挑戰,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也將遭受更爲嚴重的衝擊,半導體等敏感產業鏈甚至可能出現局部解構。
(三)賴清德當局妄圖推動兩岸產業「脫鉤斷鏈」
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加快調整臺灣經濟策略與兩岸經貿政策以減輕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在美國全力打「臺灣牌」的環境下,民進黨當局將中美貿易摩擦視爲兩岸產業「脫鉤斷鏈」的機會,不僅全力迎合美國對中國大陸先進位造業打壓政策,緊跟美國對華爲等高科技企業進行出口管制,而且藉機推出「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截至2024年12月20日,「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共吸引328家企業、13372億元新臺幣返臺投資。同時,民進黨當局採取犧牲經濟利益謀求政治保護的做法,以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爲交換,與美國相繼恢復與建立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等制度化合作平臺,簽署了「21世紀貿易倡議」第一階段協定,共同防範和遏制中國大陸的「經濟結盟態勢」明顯。賴清德執政後,從所謂「和平保臺」路線出發,提出重點發展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及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加大開展「晶元外交」,推動半導體等核心產業進一步融入美國主導的韌性供應鏈體系並扮演重要角色,旨在繼續推動島內產業「脫陸入美」,全面強化與「保臺」相適應的「經濟安全」策略與體系。長期來看,雖然賴清德當局妄圖推動兩岸產業「脫鉤斷鏈」無法阻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但短期內不可避免對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穩定運行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四)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近年來,中國以國內大回圈爲主體的基礎條件日益雄厚,具備依靠國內經濟迴圈爲主的經濟效率基礎。2023年,中國大陸GDP總量達129.42萬億元人民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已經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大國經濟。同時中國大陸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包括汽車、電腦在內的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無論是工業規模還是供應鏈結構、長度與完整度等均具備顯著優勢。
隨着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內外迴圈地位的逐步變化,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動力機制也從單純的外循環驅動向「雙迴圈」驅動轉變,臺灣經濟亦從主要參與中國大陸外迴圈向參與「雙迴圈」轉變。中國大陸臺資企業日益重視開拓大陸內需市場,內外兼顧甚至側重內需市場成爲大陸臺資企業的必然選擇。根據調查顯示,2022年臺商赴大陸投資動機爲市場發展潛力大的比重爲29.12%,較2007年的26.76%上升了2.36個百分點;投資動機爲勞動成本低廉和土地成本低廉的比重分別爲9.99%和3.64%,分別較2007年的26.72%和7.32%下降了16.73個百分點和3.68個百分點,表明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動機已經由成本需求型轉變爲市場需求型。由此,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將爲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提供轉型升級新契機,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中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爲依託的合作有望相應提升。
(五)RCEP區域價值鏈日益構建
2022年1月1日,中國大陸和東盟10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實施,標誌着覆蓋世界約1/3人口和GDP規模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正式上路。RECP進一步強化中國大陸在東亞區域價值鏈的地位(楊攻研和譚予婷,2020),而非成員的臺灣在RCEP區域價值鏈發展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將不可避免面臨被邊緣化加劇的風險(周小柯等,2022)。
RCEP成員方在臺灣對外經貿關係中佔有絕對比重,臺灣對其出口和進口均佔其總額的50%以上、對其投資則佔其對外投資總額的33.95%。RCEP落地實施,尤其是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的大幅開放、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及原產地累積規則等,將對臺商赴大陸投資產生正向溢出效應,特別是受RCEP影響較大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工具機、面板等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動力將顯著提升。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隨着中國大陸在RCEP區域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合作將進一步密切,並向RCEP成員及周邊區域延伸。
四、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重構的策略建議
鑑於未來中美戰略博弈仍有趨向升級加劇的極大可能性,爲充分應對挑戰衝擊,應善於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充分把握中國大陸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契機,提升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韌性,積極開創以大陸內需市場和新經濟產業爲依託、向RCEP及「一帶一路」市場延伸的兩岸先進位造業價值鏈新格局。爲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注重利用中國大陸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臺資企業更好參與中國大陸經濟內迴圈。大陸臺資企業穩定發展是提升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韌性的關鍵所在。近年來,中國大陸消費潛力不斷擴大且逐步形成低、中、高層次搭配的多元化市場需求結構空間,這給兩岸先進位造業合作尤其是大陸臺資企業發展提供了關鍵的內生空間。應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擴大臺資企業市場準入,有效降低臺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經營的制度性障礙和交易成本。積極鼓勵臺資企業抓住中國大陸加快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發展機遇,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擴大內需的優惠政策引導臺資企業改變「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外向發展策略,轉向以大陸內需市場爲主導的發展戰略,建立自有品牌、完善內銷市場網路,擴大本地化採購,積極開展與大陸本土企業的供應鏈合作,加快融入中國大陸經濟內迴圈。
第二,充分挖掘新經濟產業的發展空間,培植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新動能。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全球價值鏈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正致力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着力發展數位經濟、創意經濟和共用經濟,加速推進5G通信、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扶持人工智慧、生物製造、未來網路、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這爲兩岸先進位造業合作提供了新空間。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臺資企業積極佈局新經濟產業,拓展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合作空間,支援兩岸企業在技術、專利、產品、應用、資金、市場和人才等多層面的交流合作,實現先進位造業的深度整合、嵌入式合作,培植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新動能。
第三,積極藉助RCEP區域經濟整合功能,推動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向外延伸。在借力RECP吸引臺商對大陸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應切實發揮中國大陸在RCEP區域經濟整合和「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核心主導作用,說明臺資企業搶抓RCEP和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積極支援兩岸先進位造業企業共同開發RCEP和「一帶一路」市場,推動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園區與產業園區共建、資本共營的試點合作,鼓勵兩岸先進位造業企業互相進駐對方的產業園區,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共建產品銷售管道,將產業價值鏈延伸至RECP成員方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同抵禦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挑戰。
(作者爲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