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本週展開外交高層互動,專家:中歐關係處於關鍵戰略調試期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尚凱元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沈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自6月30日開始對比利時、德國和法國進行訪問。法新社稱,此次訪問正值北京尋求加強與“老歐洲”的關係之際。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當政、持續將中國視作戰略對手的大背景下,北京希望在中美緊張之際穩住與歐洲的關係。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中歐關係處於一個關鍵的戰略調試期,加強戰略層面的相互理解和認知,有助於雙方精準定位彼此的角色,修復戰略信任,爲雙邊關係注入穩定預期。

在布魯塞爾,王毅將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在德國,他將與新任外交部長瓦德富爾舉行會談,這是王毅自今年5月德國新政府上臺以來首次訪德;在法國,王毅將會見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後者曾於今年3月訪華。在布魯塞爾期間,王毅還將同比利時首相德韋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分別會見、會談。

關於中國外長此行到訪的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三站,姜鋒認爲三國均在中歐關係中具有關鍵作用。德國在經貿與科技領域對華關係最爲緊密,因此中德對產業、技術等務實合作的探討尤爲關鍵;法國則更注重其全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中法在戰略層面的溝通具有引導意義;比利時雖然體量小,但作爲歐盟總部所在地,在金融合作及對中歐關係的“潤滑”方面能夠發揮獨特作用。姜鋒表示,加強與三國的雙邊互動,也有助於整體推動中歐關係的穩定發展。

德國《明星》週刊6月27日稱,中國和歐盟是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歐峰會計劃於7月底舉行,以紀念中歐建交50週年。然而,目前雙方關係緊張,在汽車、電子、鋼鐵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存在摩擦。德國《商報》在談到王毅訪歐時寫道,這將是他今年第二次訪問德國。今年2月,王毅出席了慕尼黑安全會議。當時,他的到來很大程度上是北京魅力攻勢的體現。但自那以後,中德關係基調愈發緊張。目前,德企正遭受來自中國稀土等關鍵原材料出口管制的衝擊。稀土出口問題預計將成爲新焦點。

法國媒體預計,俄烏衝突依舊將成爲中國外長歐洲之行的一個重要議題。與此同時,科技領域的安全問題亦浮現爲潛在爭議點。德國方面日前以數據保護爲由,要求蘋果和谷歌將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應用程序從德國區蘋果和谷歌應用平臺下架。這一最新動向預計也將在本輪中歐接觸中成爲各方密切關注的議題。

姜鋒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當前歐洲存在三大恐懼:俄方的安全威脅、被美國拋棄的焦慮以及被中國趕超的擔憂。如何解除歐洲對中國發展的“威脅感”,使其轉化爲“機遇感”,將是戰略對話的關鍵。同時,應在經濟、科技、教育、人文等領域落實具體合作安排,構建更加成熟、穩定、均衡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多家媒體在報道中歐加強接觸時都會提到美國因素。法國24小時新聞臺6月30日稱,中國外長週一出訪歐洲“尋求更緊密的關係,爲世界提供一個‘穩定之錨’並抗衡美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歐近期的高層對話和互動是根據事先安排好的外交議程展開,具有長期性與計劃性,並非“應急式應對”美國壓力的策略行爲。王朔說,中歐對話難免會涉及美國因素,但這並不意味着中歐互動是“針對美國”或“以美國爲中心”。事實上,正是由於美國在國際體系中所採取的單邊主義政策,才使得世界很多國家在雙邊或多邊對話中不可避免地要討論與美國相關的問題。

王朔認爲,歐洲在與中國交往中,更多是根據自身利益靈活互動,追求動態平衡。一方面,歐洲作爲西方陣營的一部分,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保持一致;但另一方面,歐洲不希望完全受制於美國,尤其在經貿議題上不願被美國“勒索”太多利益。近期高頻的交流溝通將有助於歐洲“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中國,但將中歐合作簡單化爲“借勢對付美國”,則忽視了中歐合作背後更深層次的全球治理邏輯和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