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北極快航」史上最快 港媒:在世界之巔展現中國貿易雄心

「中歐北極快航」將中國大陸的青島、上海、寧波三大港口與歐洲連接起來,航程史上最快,僅需18天。圖爲上海洋山港無人化作業碼頭。(藍孝威攝)

「一條航線,能改變貿易流向,也能悄然影響地緣政治格局。」據觀察者網引述香港《南華早報》9月3日發文稱,中資企業海傑航運有限公司將於20日開通連接亞洲和北歐的首條常規貨櫃航線「中歐北極快航」,以史上最快的18天航運時間,重塑全球貿易格局,「在世界之巔展現中國貿易雄心」。

據報導,這條航線將中國青島、上海、寧波三大港口,與英國費利克斯託、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以及波蘭格但斯克連接,取道北極東北航道,將寧波至費利克斯託航程縮短至僅18天。而相比之下,經蘇伊士運河航行需要40天,繞好望角走需要50多天,就算通過中歐班列運輸也需要25天以上。

中國寧波網此前在報導中指出,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時效性是關鍵競爭力。而「中歐北極快航」18天的直達時效優勢顯著,將成爲國際貿易搶佔先機的關鍵。對鋰電池儲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大型機械等產業而言,這一快速通道不僅能有效降低庫存成本,更能提高資金週轉效率,大幅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目前,該航線首航艙位已訂罄。

受限於北極冰情,該航線初期計劃每年7月底至11月初季節性運營。未來,隨着更高冰級船舶的投入,或可實現全年運營,使北極航道進一步融入中國廣泛的貿易網路。挪威「高北新聞網」(High North News)8月報導稱,去年北極共有17艘貨櫃船航行,其中大部分都由中國公司運營。

《南華早報》稱,從商業角度看,「中歐北極快航」可以提升中國對歐洲的出口競爭力,縮短運輸和倉儲週期,加快高價值、時效敏感貨物的交付,降低物流成本,並增強市場應對波動的能力。

報導指出,這條航線也是中國在貿易路線上一次戰略佈局——繞開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等關鍵咽喉要道,規避所謂的「馬六甲困境」,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增強中國在歐洲市場的話語權。

「強勁的需求支撐了新航線的重要性。」《南華早報》援引數據稱,去年中歐班列運量超過200萬標準箱,「中歐北極快航」可與中歐班列形成互補,加速資本週轉,加快電子產品、藥品等關鍵商品的運輸。

報導進一步點出,這條航線對歐洲而言也意味着與中國貿易的進一步深化。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商品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在美歐貿易摩擦背景下,「中歐北極快航」可以幫助歐洲國家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遠離動盪的海上走廊。

對於歐洲最大的兩個港口鹿特丹和漢堡來說,這意味着更順暢的卸貨週期、旺季擁堵更少,有助於提升貿易韌性與效率。

但這條航線的意義遠不止於貿易。北極冰層加速融化,帶來了新的航運走廊和經濟機會。2018年發佈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作爲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中國對北極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北極治理機制的構建發揮了積極作用。

《南華早報》認爲,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歐北極快航」延伸了中國的貿易與資源戰略,同時也在重塑歐亞貿易流向,挑戰傳統歐美影響力。與中吉烏鐵路(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等其他中國發揮主導作用的項目類似,它標誌着中國有能力打造替代通道,繞開海上瓶頸,降低對單一貿易伙伴的依賴。

中國的穩步推進,卻引發了美國的焦慮。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發布《北極戰略》將北極定義爲「戰略競爭走廊」,指稱競爭對手的活動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挑戰。2020年6月,川普簽署備忘錄,要求加強破冰船艦隊建設和北極軍事存在以進行大國競爭。2024年,美國國防部對《北極戰略》進行了更新。

今年重返白宮後,川普圍繞北極的進攻性動作更多,掌控北極航道的戰略目標更加清晰。3月29日,他宣佈計劃從芬蘭購買破冰船,使美國破冰船的數量由現有的2艘增加到48艘,達到與俄羅斯相當的規模。美國副總統範斯3月28日訪問位於格陵蘭島的美國皮圖菲克太空基地,宣佈增派海軍艦艇以強化地區軍事存在。

北極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其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日益受到重視。韓國計劃明年試點北極航運,印度和日本也制訂了北極政策,都表現出對北極自然資源、能源供應及新航道的關注。

然而,開發北極航道並非易事。《南華早報》表示,北極脆弱的生態環境需要嚴苛保護,破冰航行可能破壞棲息地、產生噪聲污染,帶來油泄漏風險。氣候變化增加不確定性,夏季冰層退去雖提供通航條件,但冰況變化和極端天氣仍可能威脅船舶安全。

此外,北極港口及應急體系相對不完善,偏遠環境增加事故處理難度,這都需要對港口建設、導航技術、物流規劃、保險體系及專業船員培訓進行持續投入。

「這是一條商業價值和地緣政治利益並重的航道。」《南華早報》總結說,它既延伸了中國的貿易觸角和影響力,又對西方傳統航運影響力形成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