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黨員博士服務團助力鑿巖裝備製造企業破解生產難題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8月11日電 8月8日,來自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地質工程系的黨員博士服務團在湖南省株洲市開展的“智匯鑿巖·科技興業”技術指導產業實踐取得關鍵進展。團隊成功完成工程現場多類岩石樣本的高精度力學實驗,並同步啓動“基於DeepSeek的智能匹配模型”搭建工作,爲湖南傳統鑿巖裝備製造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注入高校動能。
此次科研攻關直指傳統鑿巖工具選型中“依賴經驗、缺乏量化”的行業共性難題。服務團將實驗室研究延伸至鑿巖鑽具行業的生產一線,系統採集多類典型工程現場岩石樣本,完成關鍵力學性能測試,重點突破岩石抗壓強度實驗的數據精準性瓶頸。
團隊通過建立科學量化的評估體系,幫助企業有效填補了在岩石力學性能數據應用上的空白,爲其裝備智能化升級奠定了數據基礎,有關企業技術負責人表示,“服務團提供的實驗數據填補了我們公司的技術空白,爲工程實際中工具的硬度匹配提供了硬支撐。”
實驗數據是技術創新的基石,智能模型則是成果轉化的引擎。在積累詳實數據的基礎上,服務團迅速推進“基於DeepSeek的智能匹配模型”架構開發。該模型將深度整合岩石力學參數、裝備碎巖性能數據及工藝積累數據,構建起面向產業需求的智能決策系統。其核心價值在於將傳統“經驗適配”模式升級爲“AI精準匹配”,未來可實現鑽具參數自動優化、施工風險預測等智能化功能,爲傳統裝備製造業裝上“智能大腦”。
這一突破的背後,是團隊前期紮實的實踐鋪墊。今年7月,服務團成員深入生產現場,通過定製化地質基礎與工程實踐培訓、專題研討等形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爲產業服務能力。同時,團隊發揮學科優勢,系統梳理整合企業歷史施工數據,構建起服務智能決策的“地質-裝備-工藝”多維數據庫,爲實驗數據價值挖掘和模型開發掃清了障礙。
在攻關過程中,黨員博士生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牽頭組建“技術攻堅先鋒組”,將企業現場實際難題轉化爲科研課題,構建起“問題發現—研發攻關—成果應用”的閉環體系。這種“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的科研模式,確保了創新成果緊密對接生產需求,真正實現了科研工作紮根一線、服務實踐。
從“知識輸送”到“數據築基”再到“AI驅動”,此次黨員博士服務團深入鑿巖裝備生產一線,爲鑽頭生產裝上“智慧大腦”,探索出一條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團隊持續推動實驗室數據向生產線高效轉化,積極構建“數據驅動+AI賦能”的傳統產業升級模式,力爭將階段性成果提煉爲可複製、可推廣的“中南方案”,爲努力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貢獻智慧力量。(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