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背景下波音遭重創:C919崛起,未來誰將掌控市場?
曾幾何時,波音公司是全球民航業的象徵,但如今,其在中國市場的境遇讓人唏噓。
隨着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中國民航於近期發出新指令,正式暫停接收波音飛機和關鍵零部件的採購。
這一變化在全球航空市場引發了巨大的反響,讓人不免好奇,波音在中國市場的失勢究竟意味着什麼。
波音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一直極爲龐大。
其波音737系列和787夢幻客機的生產線不僅涵蓋了中國各大城市,還包括舟山這一關鍵完成基地。
然而,隨着中國政府對波音訂單的限制,數十架即將交付的飛機被退回,這使得行業內外都感到意外。
廈門航空原定交付的七架波音737 MAX飛機也被迫停工,吉祥航空更是宣佈推遲接收預算安排內的737 MAX,合作關係降至冰點。
波音公司在此情況下的反應逐步浮出水面。
起初,波音對這一事件採取了保持沉默的態度,不願顯露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但在媒體曝光了退機照片後,波音首席執行官凱利·奧特伯格終於發聲,承認中國客戶暫停接收飛機的事實。
他甚至放出話來,稱如果中國客戶繼續這樣,波音便不再爲中國製造飛機,並考慮將訂單轉售給其他國家。
這種言辭一時間引起廣泛關注,令人不得不懷疑波音的底氣究竟來自何方。
然而,隨即波音又做出反轉,表示仍希望與客戶保持關係,願意爲他們保留交付空間。
這種態度的急劇變化顯露出波音內心的緊張,也讓業界感受到了一絲不安。
波音在中國市場的年交付佔比達20%到25%,假若這些訂單全數落空,對於早已財務吃緊的波音而言,將無異於雪上加霜。
中國市場的決策也在不同程度上顯示出果斷與自信。
此時,伴隨着波音訂單的暫停,一款具有中國心的國產大飛機C919將其逐漸崛起。
C919是由中國商飛自主研發的民用飛機,已在2023年完成首架交付,並逐漸進入各大航空公司的採購名單。
根據業內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C919的訂單總量已突破1500架,其中確認訂單超過900架。
尤其是中國三大國有航空公司—國航、南方航空和東航,分別簽下100架的訂單,這無疑使國產飛機形成了一種合圍之勢。
隨着C919的不斷髮展與市場認可度的提升,中國航空業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儘管市場環境複雜,C919的生產能力也在持續提升,預計未來將達到年產200架。
今年的交付量預期爲75架,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進步。
產業鏈上下游也因此煥發出新的生機,逐步打破了以往對國際巨頭波音和空客的依賴。
同時,波音自身的經營壓力可謂山重水複。
根據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波音已經連續六年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高達360億美元,平均每天的財務損失高達1600萬美元。
固然,管理層的更換、預算的削減及公關的重塑是其應對策略,但這些措施最終效果仍難以見效。
市場信心的缺失使得波音在全球多個國家的適航許可也被暫停,訂單同樣面臨擱置或取消的風險。
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市場上,波音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其他競爭對手如空客持續擴展市場份額,交付量也早已超越波音。
同時,面對中國市場的退單潮,波音將目光投向印度和東南亞等市場,但這些地區的經濟基礎和採購能力遠不及中國市場的穩定和強大。
波音的未來到底如何?
看到C919的崛起與波音的窘境,是否意味着中國航空產業將徹底挑戰波音的市場地位?
波音是否還能找到自我救贖的方法?
未來又會如何演變?
這些問題在行業內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