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崛起,誰將主宰未來交互?

作者 | 《財經》新媒體 劉芬 編輯 | 蔣詩舟

2025年,被公認爲AI終端產品的爆發之年。從AI手機到AI PC,從AI眼鏡、智能家居到人形機器人,AI正成爲各種智能終端產品的重要“賣點”。

其中,AI眼鏡被視爲擁有不亞於手機的潛力。這背後,不僅是其可能成爲繼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超級硬件市場,甚至有望成爲率先落地的AI+終端消費場景,以及全新的智能化人機交互的最核心入口。

入口效應,給了全球各大科技公司講出新故事的機會,諸多國產品牌密集發佈AI眼鏡新品,“百鏡大戰”進入倒計時。但AI眼鏡要從“時尚單品”蛻變爲“智能助手”,只有跨越技術與產品體驗的鴻溝,達到用戶滿意的閾值,才能取得真正成功。

未來,AI眼鏡能否出現超越手機的重大突破?就短期和長期看,哪類產品將擁有更高的市場份額?

一、AI眼鏡將取代手機,成爲人機交互最核心入口?

當前,AI眼鏡領域政策和產品頻出,正大步邁向大衆視野。

產品端,雷鳥創新、Rokid、李未可等衆多廠商密集發佈智能眼鏡新品,電競品牌雷神科技、顯示廠商康冠科技、腦機接口公司 LookTech等跨界廠商相繼入局。近日,靈伴科技(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和他佩戴的智能眼鏡 Rokid Glasses一度火出圈。他將大會發言稿顯示在眼鏡上,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翻頁,實現“脫稿”演講。這一演講刷屏後,AI眼鏡概念股大漲。

政策端,國務院日前強調要大力促進科技消費,釋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等消費潛力。中國信通院也於2025年2月19日啓動全球首個AI眼鏡專項測試,覆蓋續航、隱私等 60+指標,推動技術創新升級和中國產業標準化進程。

從企查查所披露數據看,中國現存5346家智能眼鏡相關企業,多爲老牌企業,超八成成立5年以上,其中成立超10年的企業最多,佔比44.0%;成立1年內的企業最少,僅佔0.6%。行業分佈上,智能眼鏡相關企業集中現代科技服務業,歸屬製造業的智能眼鏡相關企業僅有805家,佔比17.6%。

在華西證券分析師單慧偉看來,相較於AR眼鏡,AI眼鏡之所以成功主要因爲三點。

其一,AI 眼鏡更側重於時尚和佩戴屬性,產品形態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適合日常全天候佩戴。其二,現階段產品定價基本在 1000-3000 元區間,即可獲得“眼鏡+OWS 耳機+運動相機+AI”的產品組合,用戶嘗試成本較低。其三,眼鏡是AI 終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用戶可以第一視角進行人機交互,實現實時翻譯、物體識別、智能問答等功能,爲用戶提供

更多的應用場景,未來有望成爲用戶全場景的智能助手。

“AI眼鏡絕非智能手錶的平行對比。智能手錶永遠是手機的附庸,而AI眼鏡則不同,它可能會成爲全新的智能化人機交互的最核心入口。”XREAL創始人兼CEO 徐馳對《財經》新媒體表示,AI眼鏡的市場潛力遠超智能手錶,且絕對不亞於手機,甚至有可能成爲繼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超級硬件市場。這也是爲什麼在硅谷,AI眼鏡領域的投資和關注度,遠遠超過當初智能手錶的發展。

不過,AI眼鏡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疊,遠不是把智能手錶或音箱戴在頭上那麼簡單。在徐馳看來,過去十年間,XR 相關行業從業者積累了大量技術經驗,而近年來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爲這個賽道注入全新活力,讓AI眼鏡行業在未來幾年內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可以確定的是,在未來兩三年間,AI眼鏡的用戶體驗將實現顯著提升。

他直言,在這一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發展進程中,把握機遇的關鍵在於持續創新。“何時能出現超越手機的重大突破,有待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至少,我們正身處行業變革的最前沿,見證着這一領域的風起雲涌,我們深感振奮。”

二、拍照AI 眼鏡成主攻方向,未來什麼品類將爆發?

事實上,隨着中國AI 眼鏡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期,國產品牌有望打破 Ray-Ban Meta智能眼鏡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

據國泰君安統計,2024年全球AI 智能眼鏡銷量達152 萬臺,其中Ray-Ban Meta智能眼鏡142 萬臺,2024Q4 全球AI 眼鏡銷量大增,佔全年銷量近50%。預計2025 年全球AI 智能眼鏡銷量達350 萬臺,同比增長230%,除Ray-Ban Meta的持續增長外,多款國產AI 眼鏡上市成爲重要增量。

其中,2024年國內AI智能眼鏡銷量5萬臺,全球佔比約3%,星紀魅族MYVU、StarV、界環、李未可等銷量規模領先。2025CES消費電子展上,中國品牌成爲最大亮點,雷鳥創新、Rokid、李未可科技、閃極科技、莫界科技、未目科技、星紀魅族、引力視覺、逸文科技、INAIR等品牌密集發佈AI眼鏡新品,且普遍量產發售時點爲2025年。依託規模製造、應用場景和龐大市場優勢,中國AI眼鏡有望進入銷量爆發期。

“AI 眼鏡的產品設計需基於使用場景不斷優化,綜合考慮體積、重量、功耗、成本等因素,拍照AI 眼鏡是當前各大廠家的主攻方向。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分析,從2024 年AI 眼鏡的銷量結構看,拍照AI 智能眼鏡佔比達94%,AR+AI 智能眼鏡佔比僅4%,音頻AI 智能眼鏡佔比2%。由於Ray-Ban Meta智能眼鏡在AI 智能眼鏡銷量中佔據主要成分,使得當前AI 智能眼鏡功能形態以拍照AI 智能眼鏡爲主,Ray-Ban Meta智能眼鏡的銷量高增,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該技術路線符合當前市場需求。

此外,AR+AI 智能眼鏡是AI 智能眼鏡發展的未來形態,附加的顯示功能爲AI 智能眼鏡帶來了更便捷的信息交互,進一步拓寬AI 智能眼鏡的應用場景。音頻AI 智能眼鏡是AI 智能眼鏡的基礎形態,DeepSeek 等國產AI 大模型的接入有望顯著提升音頻眼鏡的交互體驗,但疊加拍照、視頻等多模態功能仍是產業趨勢。

以雷鳥V3 AI拍攝眼鏡爲例,其集成相機、AI、耳機、眼鏡於一體,影像與音頻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市面上有很多產品,佔統治地位預計是兩種,一種是帶音頻、攝像頭、AI的,一種是帶顯示和音頻的,這個顯示是很簡單的單側顯示。”在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看來,產品的本質是眼鏡加上什麼功能,能夠比較好地平衡用戶需求和技術實現。

他對《財經》新媒體表示,其一,考慮到用戶需求,如果智能眼鏡產品只帶音頻(眼鏡+耳機),仍能實現較大銷量,因爲戴眼鏡的人本身也要戴耳機,但購買動力或人們對它的感知沒有那麼強,所以勢能不會特別大。其二,另兩種產品是分別在耳機的基礎上加攝像頭、顯示功能。有些用戶需要攝像頭做拍攝、圖像識別,有些用戶需要顯示做信息提醒、翻譯等。如果加上兩個功能沒有將眼鏡的佩戴舒適感等基本體驗變差,且它價值較大,產品的勢能會高一點。

不過,加上攝像頭後眼鏡功能會增加,芯片和電池也會增加一些,產品重量大約是30克到40克的區別。而顯示是人機交互方案最高效率的方式,目前單彩顯示對產品重量的影響已經控制很好,但基於全綵顯示的需要,全綵MicroLED+光波導一定是未來AI眼鏡最重要的形態。

“只從量上來考慮,這三種的量都會比較大,短時間內只帶音頻的量可能更大一點。而基於對技術和市場發展的判斷,帶不帶顯示屏幕的AI眼鏡(含AI拍攝眼鏡、AI+AR眼鏡)在接下來兩年都會迎來蓬勃發展。”李宏偉分析,今年估計全球可能會有幾百萬的出貨量,明年預計能夠到千萬級。因爲這類產品一旦出現壓倒性的產品設計後,增長速度會非常快。帶顯示的AR眼鏡可能會稍晚一點,但預計 2026年後也會迎來快速爆發。“也許2026年的時候,這個類型的產品只是一個百萬或幾百萬的量,但很快會出現一個倍數甚至十倍數的增長,並保持翻倍或更高倍速的發展。”

據悉,XREAL的AR產品有兩個方向:Spatial Display(空間顯示),爲現有計算設備提供 3DoF 的空間便攜顯示;Spatial Computing(空間計算),作爲未來 AR 體驗的基礎,是Spatial Display(空間顯示)的升維體現。

徐馳對《財經》新媒體表示,短期內XREAL過去堅持的影音投屏眼鏡概念,是目前國內外唯一被證明能夠成功商業化的AR眼鏡類型。以最近火熱的Meta Ray-Ban爲例,儘管它獲得很大關注,但未能證明在沒有公司補貼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可持續銷售。因此,我們也期待中國的AI眼鏡廠商能在Meta Ray-Ban這個類別下,開創屬於自己的商業化成功之路。

在他看來,短期而言,如果能夠充分打磨待機時間,提升性能,即便是聚焦於單一功能的眼鏡,無論是拍照、翻譯,還是音頻,都能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這個賽道很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百花齊放”,不同功能的眼鏡會在市場中競爭。因此,更期待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驗證,哪些應用場景可能最大、最甜、最被用戶認可。

長期而言,AI眼鏡必須迴歸到智能化的本質。“只有當眼鏡能夠爲用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體驗,彷彿有一個超級人工智能助手在背後爲你服務時,這個產品才真正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