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壇社》從迦薩到哥大 見證美國自由民主神話的破滅(梅強英)
川普指責美國多所大學放任校園內出現反猶太主義示威,撤銷對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4億美元(約新臺幣132億元)聯邦補助,並對哥大提出多項改革計劃。(路透社)
近月來,以色列對迦薩地帶的無情轟炸引發了全球震驚與憤怒,但美國政府不僅沒有試圖阻止,反而持續提供以色列軍事與外交支援。從中東戰場到美國校園,一幅「自由帝國」的雙重標準浮現在眼前:對外,美國默許摧毀;對內,自由民主的價值正快速的崩解。
美國默許,以色列摧毀
以色列於3月18日單方面終止原本就從未真正落實的停火協議後,再度展開對迦薩的轟炸。超過1400名巴勒斯坦人被殺,3600人受傷。聯合國資料顯示,每天有約100名兒童喪生。超過10萬名巴勒斯坦人從拉法再次被迫流離失所。
以色列的恐怖攻擊連聯合國的人道救護者都無法倖免。最近在拉法地區發現一處亂葬坑,坑裡有多具身穿制服、戴着手套的人道救護人員屍體,他們在執行救援任務時被擊殺,連救護車也成爲被攻擊的目標。
迦薩居民處於一個無處安全,無人安全的境界,很多人表示他們只希望能和家人一起死去,因爲最害怕的是獨自的活下去。除了無情的轟炸外,以色列封鎖了所有進入迦薩的食品與人道援助,並切斷電力,導致最後一座海水淡化廠停止運作。許多孩童因爲沒有東西吃而被活活餓死。
誠如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巴勒斯坦被佔領區代理主任喬納森・威特爾(Jonathan Whittall)所說,以色列在迦薩進行的是一場「無底線的戰爭」。迦薩已成爲「死亡陷阱」,處處是鮮血、痛苦與死亡。
尼坦雅胡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將二百多萬的迦薩居民趕出迦薩走廊,將迦薩走廊納入以色列的版圖。川普重新上任後不僅對以色列的軍援力度大幅提升,更公開表示「將迦薩改造成中東的裡維埃拉(Rivera of the Middle East),巴勒斯坦人可遣散至周邊國家」。此話不僅荒唐至極,竟能堂而皇之地從一位美國總統口中說出,實在令人震驚又啞口無言。
言論自由瓦解
隨着巴以衝突在全球引發強烈關注,美國國內出現越來越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聲音。這些抗議以色列的行動, 2024年起,在全美多所大學全面爆發。川普上任以來,對學生及反以色列民間團體的抗議活動的打壓力度更是比拜登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着重在三方面:
第一,對支持巴勒斯坦學生驅逐與報復。最近有兩位在美國因支持巴勒斯坦而被強行逮捕及拘留的外籍學生,馬哈茂德•哈利勒(Mahmoud Khalil)及魯梅薩•奧茲圖克(Rümeysa Öztürk)。他們被逮捕的方式及被控訴的罪名,完全違反了美國一向引以爲豪的法治及人權的精神。
哈利勒是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生,擁有美國永久居民身分(綠卡)。今年3月,他在返回紐約家中時被美國國土安全部(DHS)便衣探員拘捕。政府指控他參與與哈馬斯有關的活動,並試圖將其驅逐出境。
哈利勒真正的所謂「罪名」是因爲他參與哥大抗議的學生和校方的調停的工作,希望將衝突降溫。更離譜的是,起初DHS的探員稱其學生簽證已被撤銷,但在得知他持有綠卡後,就表示該綠卡也已被撤銷。這種濫用國家權力的手法,讓美國一貫標榜的法治與人權形同虛設。
奧茲圖克是在塔夫茨大學博士生,持有F-1學生簽證。她在3月25日在住所附近的街上,被六名便衣被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探員逮捕。這些ICE探員在逮捕她時都帶着口罩遮面。很快的將奧茲圖克抓進一輛停在附近的車子,然後迅速離開。這個情境和綁架沒有差別。
奧茲圖克從未參與任何激進活動。她的「罪名」只是在校報上共同撰寫一篇批評大學對迦薩戰爭抗議處理方式的文章。政府就用這篇文章作藉口指控她支持哈馬斯,並因此撤銷其學生簽證。
這種現代版的文字獄居然出現在一個號稱言論自由有憲法保障的美國,令人不寒而慄。
第二,國會法案將「反以色列」等同於「反猶」。川普及支持他的國會議員,在國會推動一系列法案,將「批評以色列」與「反猶太主義」劃上等號。《打擊反猶太主義教育法》(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將對以色列的批評定義爲反猶太主義,反BDS(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法,將禁止政府機構與支持抵制以色列的個人或組織合作。
這些法案的實施,讓政府有法依據來打壓民間任何反以活動。一旦走完立法程序,將有效扼殺絕大多數聲援巴勒斯坦的聲音。
第三,打壓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2025年3月,川普政府以哥大未妥善處理「反猶」問題爲由,威脅撤除4億美元聯邦補助,要求學校接受外部審查與言論限制,包括監管中東、南亞與非洲研究系,修改校園抗議規則,不得戴口罩,及必須接受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對反猶的廣泛定義。凡稱以色列是種族主義政權,反以色列,描述猶太人貪婪、操控全球媒體或經濟等等言論,都是反猶。
面對這些要求,哥倫比亞大學最初表示抗拒,但最終在聯邦經費威脅下,於3月20日宣佈實施接受政府的要求。 但即便哥大已妥協接受聯邦政府脅迫下的要求,政府仍於4月凍結其2.5億美元研究經費。
美國其他大學像哈佛、麻省理工、衛斯理等也陸續收到類似的要求。以哈佛爲例,政府威脅將取消 20億聯邦補助,可喜的是哈佛已拒絕政府的無理要求。
川普政府及國會的作法釋放出一個明確的訊息:對以色列政策的任何批評,無論是基於人權還是國際法,都將不被容忍。所有聲援巴勒斯坦的行動將被污名化爲「仇恨言論」或「支持恐怖主義」。言論自由——這個美國民主的基石——正在以對以色列無條件忠誠爲代價而瓦解。
Signal泄密事件與戰爭機器的擴張
媒體對泄密事件大書特書,卻對美軍千里迢迢從印度洋小島起飛六架B-2轟炸機空襲胡賽武裝一事幾乎噤若寒蟬。據統計,胡塞武裝的部分飛彈成本可能僅約 2000 美元,這與美國用於攔截的飛彈(如每枚約 1200 萬美元的 THAAD 系統)形成鮮明對比。即便如此美軍仍無法擊敗胡賽民兵。可是,沒有一家主流媒體問政府爲什麼要對一個對美國沒有任何威脅的武裝力量進行這樣一場高成本,低效益的軍事行動。
胡賽武裝對以色列在紅海的攻擊,重創以色列國內經濟。爲要鞏固以色列的區域霸權,美國不惜重價將納稅人的錢花在摧毀以色列的敵人身上,協助以色列完成在中東擴張的野心。很顯然的是,美國的中東政策是根據以色列的需求而定。以色列永無止盡的索求,正將美國一步步拖入中東戰爭的泥淖,難以抽身。
無淚可流,唯有麻木
以色列在中東的有恃無恐,美國政府的公然相挺,使巴勒斯坦人民陷入地獄般的情境。多少次聽到世界領袖表達「深切關切」,但這些話有什麼實際的效果嗎?我們不禁要問:究竟要看到多少張死去孩童的照片,世界纔會有真正改變?
將近18個月的巴以衝突,無論多少的抗議,多少的譴責,戰爭的機器依然運轉,猶太金主對美國政府的掌控,已讓尼坦雅胡政府毫不掩飾他們要滅絕巴勒斯坦人民的企圖。即使停火也只是短暫喘息,而非永久的和平。這種絕望,讓我們感到麻木及無淚可流。世界需要改變了。希望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
(作者爲中美論壇社理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