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生死戰」將持續多年 擁專利、高科技臺商先挺過沖擊
▲廈門臺商會長韓煥螢。(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湖南長沙報導
第十七屆湘臺經貿交流合作會議(以下簡稱「湘臺會」)今(16日)在湖南舉行,本屆以「共享新機遇 融合向未來」爲主題,兩岸共500多人蔘與交流。談及今年四月美國發動「對等關稅戰」衝擊全球經貿夥伴,在陸出口臺商也受到波及。針對中美貿易戰對臺商的大方向影響,多位臺商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表示,過去八年內,臺商因應各種國際關稅措施進行調整,尤其擁有專利與高科技臺商衝擊慢慢減緩,但最擔心多變因數,尤其是美國總統川普把政治與經濟綁在一起,只會增加臺商的不確定性。
針對中美貿易戰對臺商的影響,廈門臺商會長韓煥螢表示,大部分高科技及創新型企業早在2018年中美第一次貿易戰開打,透過多樣化轉型避險,臺商至今開始因應各種國際關稅措施進行調整。比如:歐巴馬政府末期與川普上任初期,部分臺灣電子業企業就開始將產線回臺或佈局東南亞,以規避出口美國的關稅。
韓螢煥表示,隨着川普及拜登政府相繼實施關稅,需出口歐美的企業早已完成轉移,「現在留下來在大陸生產的,大多是服務大陸內需市場,或掌握專利及高技術的企業,不受關稅影響,也沒有遷移需求。」
他進一步分析,真正受到關稅影響、需要轉移產線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或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但是東南亞資源與人才不足,以及當地及政府管理體系等因素,難以取代大陸本土優勢,但迫於「關稅戰」還是得轉移生產線,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韓螢煥也指出,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專利的企業反倒是無需轉移,許多企業採取策略是「大陸研發、東南亞生產」,有自己很強專利,不用去轉移。
對於中美關稅戰何時有到頭一天?韓煥螢認爲,兩國之間實力、貿易與科技競爭已經是長期態勢,預料中美關稅貿易戰將會持續數十年,甚至20年,這是生死之戰,之後對大多數臺商的整體衝擊將會越來越有限,需要預防的反而是不穩定因數,像是川普多變性格,以及未來美國領導人的風格,必須長期應對關注。
▲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王屏生認爲「關稅戰」最大影響就是變動的政策與川普多變個性。(圖/記者任以芳攝)
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王屏生接受訪問也坦言,目前「關稅戰」情況相當複雜,並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因爲牽涉到美國進口商的運作與成本結構。中美關稅戰對不同檔次產品影響不同,促使大陸製造業專注於高品質產品,「高品質產品面對關稅壓力,抗壓能力較強。」
他舉例,大陸製造的高檔商品即便在美國生產成本僅爲三分之一,若加徵關稅至50%,仍可透過與美國進口商協商維持市場。「以前像沃爾瑪到大陸採購時,也會精確計算材料、人工、工時等成本,設定合理利潤。」
談及貿易戰利弊,王平升認爲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過去市場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現在低品質商品被逐出市場,有助於良幣留下。」他指出,自己的公司約10%的低檔產品已轉移至東南亞如柬埔寨,但主要中高檔業務仍在大陸,與海外及美國合作伙伴運作尚算穩定。
不過,王平升也坦言,政策的不確定性仍是困擾,尤其是川普的行事風格,「他把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綁在一起,若關稅政策突然變動,會增加臺商的不確定性。」
關於臺商產業結構,他指出,低檔產品過去十幾年就已陸續外移,目前大陸主要留存的是有品牌的中高檔商品,以及一些關鍵零配件或高科技產品。「大約八、九成的低檔商品已經無法在大陸生存,而留下的企業則能承受貿易戰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