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專家學者破題“數智時代”的人權挑戰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聖保羅7月27日電 (記者 林春茵)“在這個能用腳步丈量邊界,也能以數據跨越疆界的時代,中美洲需要以智慧、人文關懷和團結協作來應對挑戰。”薩爾瓦多移民議程協會主任塞薩爾·里奧斯日前在巴西聖保羅舉行的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上如是說。
作爲推動中國與拉美人權合作深入發展的重要平臺,本屆中拉人權圓桌會設有“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環境、氣候與人權”“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三個分論壇,來自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130餘位人權領域官員、專家學者及有關社會組織、智庫、媒體代表與會,共議技術變革背景下的人權挑戰與合作機遇。
活動主辦方代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關注到,多位嘉賓指出,當今人權治理工作面臨技術變革這一新變量,在智能科技方興未艾的背景下,技術可能被某些國家壟斷。拉美國家代表提出,當智能科技拉大人與人之間的數字鴻溝時,該如何捍衛拉美人權。
“全球數字鴻溝仍然嚴峻,已成爲實現數智時代社會包容的主要障礙之一。”委內瑞拉外交部研究員卡特琳·弗魯古萊蒂·埃爾南德斯指出,其中女性、發展中國家農村居民和弱勢羣體受到的影響尤爲嚴重。
厄瓜多爾國家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研究中心協調員王棟也表示,技術接入能力已直接關係到個體的平等參與、表達與發展的權利,應當被納入當代人權治理議程。“老齡人羣、貧困人口及數字文盲的廣泛‘數字排斥’現象亟待解決。”
除了接入不平等,制度層面的短板也制約着拉美國家的數字治理進程。阿根廷國立拉普拉塔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司芙蘭表示,目前拉美許多國家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尚未形成統一協調的治理模式,也缺乏系統立法支撐”,這使得本區域在面對技術挑戰時更易依賴他國,缺乏自主性。
應對這些挑戰,中方專家和學者在會上系統介紹了中國在人工智能立法、互聯網治理及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中國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崔昊宇列舉前述合作案例表示,未來中拉可共建“基礎設施+數據+人才”合作機制,推動數字發展成果在南方國家實現普惠共享。
司芙蘭強調,中國不是被動引入他國模式,而是依據自身國情建立起獨具特色的治理體系。“中國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已走在前列,尤其重視技術的倫理與安全。願意向拉美分享其科技與制度經驗,展現了開放合作的精神。”
烏拉圭的實踐也印證了中拉合作的可行性。拉丁美洲社會科學院烏拉圭分院副教授羅迪里歐·馬丁·比瓦·維瓦斯介紹說,烏拉圭在引入中國技術的同時,通過自主立法、獨立監管和數據本地化,“小國也能構建數字時代的主權能力,中國提供技術工具,烏拉圭提供製度韌性,這是南南合作的生動範例。”
在“數智時代”,中拉在人權治理方面的互補性與合作潛力日益顯現。王棟指出,信息通信技術應被視爲“新一代人權”的核心內容,中拉應圍繞語音識別、普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爲技術弱勢羣體提供更多扶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