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服務業擴大開放是一場“雙向奔赴”

在當前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做好自己的事、爲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的實際行動。近日,《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發佈,聚焦重點服務領域開放、產業創新發展、制度建設、風險防控等,提出155項試點任務。

服務業發展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質量的生活性服務業是人們享受便捷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有力支撐。我國服務業開放步履穩健,自2015年以來,國務院分三批先後批准了北京等11個省市開展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北京爲例,今年2月28日,工信部已向德國電信、西門子等13家全球知名企業發放了試點批覆,其中有4家企業落戶在北京,爲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帶來了積極助益。

服務業擴大開放,一方面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比如,前三批試點示範推出了科技、金融、文化、電信、教育等12個行業領域開放舉措,培育了大型設備和運輸工具融資租賃、知識產權的質押融資等多類新業態新模式。另一方面也爲穩外資作出重要貢獻。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603家,同比增長4.3%。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933.3億元人民幣。

“提速加力”是此次《工作方案》的關鍵詞。“提速”,不區分試點地區批次,將試點任務在符合條件的試點地區一體化推進;“加力”,除現有11個試點省市外,試點範圍新增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蘇州9個城市。如今,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正是中國向世界釋放的積極信號: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

在電信領域,提出取消應用商店、互聯網接入等服務業務的外資股比限制等試點任務;圍繞過境免籤、永久居留、支付便利、執業資格認可等方面提出試點任務,便利境外人才入出境與從業執業;在數據跨境流動、標準制定、知識產權、商用密碼等重要業務領域,不斷完善基礎規範……《工作方案》中的一系列舉措將推動服務業實現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廣大外資企業不僅可以“進得來”,而且能夠“發展好”。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資金、技術、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動,是市場規律支配的商業行爲。投資者在商言商,中國市場的價值就擺在那裡。這個市場的吸引力,既源於超大規模人口優勢疊加消費升級浪潮而形成的消費大市場,也得益於綠色轉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發展新動能的澎湃涌現。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既是中國發展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進一步說,一如既往爲外資企業提供保障,更是對美國濫施關稅的有力回擊。

外面的風雨再大,這裡“說話算數”,不會朝令夕改。在這片理想、安全、有爲的投資沃土上,外資企業會做出理性和正確的選擇。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更多專業化、高端化、多樣化的優質服務供給,將會不斷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