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機構‘資格罰’頻現,立體化追責成常態

8月16日,天職國際因奇信股份財務造假案被證監會處以暫停證券服務執業半年的行政處罰。

天職國際發佈聲明表示:充分尊重並誠懇接受中國證監會的處罰決定,深感慚愧、痛心和自責。同時天職國際亦表示將以此爲鑑,直面問題,在全所範圍內進行深刻反思,制定針對性的整改措施,進一步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強化內部管理,並誠意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指導。

這是繼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之後,今年第二例被暫停證券服務執業半年的本土特大型會計師事務所,“資格罰”似乎成爲了嚴監管態勢下的新常態。

據證券交易所、中國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披露的數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監管共對21家會計師事務開出合計57份“罰單”,覆蓋面佔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披露的115家已備案的會計師事務所總數的18%。其中,行政監管措施爲46份,與去年同期的45份相當,但在行政處罰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方面均顯著增加,執法力度明顯加大。

在新的監管要求下,“長牙帶刺”成爲監管的新形態。具體來說,就是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對違法行爲的問責力度,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式追責。除行政處罰,還將綜合運用多種懲戒手段。比如,刑事方面,聯合公安、檢察機關進行聯合查處;民事方面,先行賠付、支持訴訟、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等制度可以賠償投資者損失,大幅提高違法成本……

但當前的問題是,中介機構並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監管要求。2024年以來監管共對10家會計師事務所(大華、立信、瑞華、天健、天職國際、希格瑪、亞太、中匯、中天運、中興財光華)開出合計11份行政處罰。涉及的會計師事務所數量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12家(北京寧鴻、北京興華、中天華茂、大華、大信、立信、瑞華、天圓全、亞太、中審衆環、中喜、中興華),行政處罰的份數達到2023年全年的19份的58%。

從目前主流意見來看,中介機構要真正做到把好上市公司“入口關”,主要有3方面的做法,一是加強內部治理,從投資者利益出發,健全內部決策和責任機制,立足專業、勤勉盡責;二是切實扛起防範財務造假的責任,充分運用資金流水覈查、客戶供應商穿透覈查、現場覈驗等方式,確保財務數據符合真實的經營情況;三是將合規風控作爲不可逾越的底線,始終放在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