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威廉波特奪冠!12歲林晉擇猛飆火球 專家點出「隱憂」

中華隊林晉擇本屆在威廉波特猛飆最高82英里(約132公里)火球,引發外界擔憂手臂健康。(圖/美聯社)

臺北市東園國小代表亞太區出征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大賽,在冠軍戰以7比0完封美國內華達州代表隊,替中華隊奪下睽違29年的冠軍,王牌投手林晉擇的表現無疑是勝利的關鍵之一。他在本屆比賽投出最高82英里(約132公里)的速球,若換算成大聯盟標準投捕距離,相當於107英里(約172公里)火球,讓美媒震驚。但12歲少棒投手能投出如此球速,也引發外界對青少年投手健康的憂慮。

林晉擇在冠軍戰主投5局無失分、僅被擊出1安,整屆累積11局無失分、20次三振,僅被敲2安,展現壓倒性實力,他賽後受訪直言:「等了29年,我們終於拿到冠軍!」開心之情溢於言表。不過,美媒《USA TODAY》與《ESPN》同時報導,醫療專家提醒必須重視飆出驚人球速背後的隱憂。

世界少棒聯盟醫療總監、骨科醫師昆克爾(John Kunkel)指出,投球是所有運動中對肩膀與手肘最具破壞性的動作,「真正的風險不在於球速,而在於累積投球量。」他強調,一場比賽、一個球季甚至整段少棒生涯中全力投球的次數,纔是導致傷害的關鍵。林晉擇能在12歲投到82英里並不代表更危險,重點應放在控管投球數與休養安排。

昆克爾解釋,世界少棒聯盟自2007年起即實施嚴格投球數限制:12歲投手單日最多85球,若投超過66球須休4天,51至65球休3天,36至50球休2天,21至35球休1天,這些規範就是爲了避免過度使用造成慢性傷害。他也提醒,若青少年一年四季只專注於棒球,手臂勢必承受過度負荷,建議嘗試不同運動分散壓力,既能降低受傷風險,也能培養更全面的運動能力,「你需要讓身體用不同方式去活動。」

至於變化球的學習時機,昆克爾表示各界看法不一,因爲孩子的成長速度與投球動作差異很大,唯一能夠統一控管的仍是投球數與全力投球的總量。

中華隊總教練賴敏男的投手養成理念也獲得醫學專家認同,他主張投手必須先完全掌握速球,再學變化球。他舉國際組冠軍戰先發投手劉韋亨爲例,全場71球中有7成是好球,靠着穩定速球與團隊守備化解危機,這纔是投手正確的成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