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波特少棒/12歲林晉擇飆出132公里火球 引美媒憂「安全性」:球數控管是關鍵
東園國小王牌投手林晉擇飆出132公里火球,引發美國媒體熱議。 法新社
代表亞太區參賽威廉波特少棒世界賽的臺北市東園國小王牌投手林晉擇,本屆賽事飆出最快82英里(約132公里)的火球震驚全場。《USA TODAY》形容,這等同於小聯盟球員面對時速107英里的速球。
林晉擇本屆賽事繳出總計4戰11局無失分,累積20次三振、僅被擊出2支安打的超狂表現,但也讓美媒憂心,在「華麗數據」背後,是否潛藏傷害隱憂。
小聯盟世界賽醫療總監、骨科醫師昆克爾(John Kunkel)指出,「單純投球本身,就已經是所有運動中對肩膀關節最具暴力性的動作。」他強調,球員必須透過賽前準備、逐步累積投球量,才能讓身體適應負荷。
此外,昆克爾認爲對於能投出82英里火球的12歲投手,風險未必更高,真正關鍵在於「一場比賽、一季、甚至整個生涯」中累積多少「全力投球」。昆克爾觀察到,過去投手多半以八成力爭取完投,如今則是全力投幾局,再交給牛棚接力。導致「全力投球次數」比以往大幅增加,使年輕投手更容易提早耗損手臂壽命。
堪薩斯市皇家隊醫療主管肯尼(Nick Kenney)直言,現代棒球過度追求極速,「球員不斷燃燒輪胎壽命,最後爆掉時就不意外」。皇家隊醫師基伊(Vincent Key)更用比喻提醒,「如果每次煞車都燃盡輪胎紋路,爆胎只是早晚的事。」
臺灣少棒隊總教練賴敏男強調,投手要先穩定掌握速球,再考慮加入變化球。昆克爾則指出目前數據並不一致,因爲不同孩子的成長速度與技術差異極大,難以制定統一標準,比起糾結何時能投變化球,更重要的是「控制投球數」。
昆克爾解釋,真正導致受傷的往往是疲勞,例如手肘的主要穩定來源並非韌帶,而是「屈肌旋前羣」肌肉,當肌肉疲勞後,韌帶才被迫承受壓力,進而造成斷裂,嚴重時甚至需要進行「Tommy John手術」。
一些專家認爲現代棒球過度追求極速,反而使年輕投手更容易提早耗損手臂壽命。。 美聯社
至於如何保護年輕投手,昆克爾提出多項建議:比賽中若感到疼痛,應立即停止投球並休息;休息後必需循序漸進回到比賽,就像大聯盟投手傷愈後先在小聯盟復健,逐步增加局數。同時不應全年專注單一運動,應參與籃球、足球等不同活動,避免「慢性過度使用」傷害。
美國小兒醫學會也建議,孩子每週至少休息一天、每年休息兩個月避免投球。
▪ 菊池雄星旅美千K倒數 超越他登上日籍投手榜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