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城|陝西漢中:“亦南亦北”的秦巴小城
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 題:陝西漢中:“亦南亦北”的秦巴小城
新華社記者鄭昕、孫正好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陳列在漢中博物館中東漢《石門頌》碑刻上的這句話,是這座城市的最佳寫照。
提起陝西,多數人總會想起關中平原的厚重或是黃土高原的雄渾,但陝西漢中,在方言口音和飲食習慣上卻頗有“川味”。
漢中被秦嶺與大巴山環抱、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穿城而過,建城2300多年來,一直位於連接南北的河網和交通樞紐處。豐饒的物產,讓這裡有“金甌玉盆”“秦巴小江南”之譽。
漢中“亦南亦北”,它緊貼我國南北方分界線之一的秦嶺。從秦嶺南麓延伸至與四川省接壤的大巴山深處,這片東西長約116千米,南北最寬處約30千米、最窄處只有5千米的紡錘形盆地,其中心平疇千頃、煙村如織,兩邊則密佈丘陵、河谷、壩子和高山。因高山阻擋冷空氣形成區域小氣候,這塊盆地雨量充沛、物產豐饒,成魚米之鄉。
因地理上的過渡性,這裡在唐宋時就是中原南下巴蜀的第一站,到明清接納了大量湖廣移民。人口的流動和文化的交融,讓這裡成爲秦隴、巴蜀、中原和江漢四大文化板塊的大熔爐。
站在位於漢中市中心、曾爲漢家宮闕基址的古漢臺上眺望,北側秦嶺與南側大巴山清晰可見。被兩山圍繞的主城區——漢臺區與南鄭區隔江對望,好似南北對稱佈局的兩幅“扇面”。將扇面分隔開的,是似玉帶一般的漢江。
在山水和人文共同作用下,這裡形成了獨特的“軸對稱”格局。
漢中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中心副主任劉傑告訴記者,過去漢中的街道和單位主要集中在江北。隨着本世紀初“跨江發展”的口號喊出,一條條跨越漢江的橋樑修通,一江兩岸的公園裡飛鳥翔集、綠樹成蔭,江南岸的大片區域獲得開發,城市骨架向南、向北同時鋪展,面貌也從單側發展的摺扇變成了跨江“生長”的團扇。
從漢中盆地向外輻射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從成都到西安乘高鐵只需3個多小時。現代化立體交通網,令人車物川流不息。“小江南”盛產的稻米、柑橘、菜籽油等,以及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的一江清水,正源源不斷向外輸出。
是南方的北方,也是北方的南方,漢中獨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當地人的包容與個性。
漢中漢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樑中效說:“就像這裡的莊稼既有水稻又有小麥、玉米,出土的文物中既有類似於三星堆文明的巴蜀風格青銅面具,又有明顯帶有中原形制特色的鼎、簋、觥、卣。漢中人的性格,也是集南北之特點的兼容幷包,樂觀豁達中不失奮進精神。”
漢中的“亦南亦北”同時也是“宜南宜北”。既講求莊嚴與對稱之美,也接納靈動與突破的張力。現代化的壯美畫卷,正在綠水青山中徐徐鋪展開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