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談大行增資:是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的增量政策舉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中國銀行3月30日首批公告,通過向財政部定向增發的方式,補充1650億元核心一級資本。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也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資本是金融機構經營的“本錢”,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基礎和抵禦風險的屏障。

中行在相關公告中表示,該行將以增加核心一級資本爲契機,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強化全球化綜合化優勢,着力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切實向資本高效節約使用經營模式轉型,提高股東回報。

4月1日,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接受媒體專訪,進一步介紹了本次中國銀行資本補充的有關情況。

“此次定增爲國有上市商業銀行充實資本金探索出全新路徑。”葛海蛟認爲,爲國有大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既是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舉措之一,更是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戰略性、前瞻性部署,傳遞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爲宏觀政策、穩經濟促發展的有力信號。

“相較於以往的注資安排,本輪注資具有前瞻性、主動性。作爲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要一環,接下來中國銀行會將本次資本補充的紅利,充分引導至關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葛海蛟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2.20%、14.38%、18.76%,資本實力相對充足,各項指標處於“健康區間”。經過本次補充,中國銀行各級資本充足率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夯實,爲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帶來長期穩定回報。

葛海蛟認爲,通過本次定增,中國銀行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將會創造更多業務機會和盈利增長點,有利於在市場競爭中形成重要的“護城河”。

“我們會用好此次注資帶來的資產擴張空間,形成高效支持實體經濟轉型的持續發展計劃,以更充足的資本實力、更優化的金融服務、更有效的風險管控,持續提升資金運用效率與金融服務水平,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爲實體經濟注入活力。”葛海蛟說。

具體而言,一是堅持暢通宏觀政策傳導,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擴大國內需求,靠前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服務首發經濟、冰雪經濟,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深化銀政合作,主動對接重大工程、“兩新”“兩重”等項目,加大對工業互聯網、信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支持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民營企業多層次服務體系,進一步暢通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打造民營企業“出海”首選銀行。

二是堅持優化金融服務供給,支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完善科技金融多層次服務,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中銀科創+”品牌影響力。持續加大對降碳、減污、擴綠相關行業支持力度,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助推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完善普惠金融“條、塊、鏈”批量拓展,不斷提升全流程線上服務水平。優化養老金受託服務,豐富養老理財產品,支持銀髮經濟發展。積極服務數字經濟的同時,大力推廣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加快金融服務、流程和產品升級迭代,打造數字化轉型賦能業務發展新模式。

三是堅持發揮全球化優勢,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共建“一帶一路”等重點區域機構佈局,加快提升全球佈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助力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鞏固擴大國際結算、貿易融資等傳統優勢,強化外貿新業態領域產品服務創新,加快提升海外個人金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資產託管業務能力。優化“一點接入、全球響應”機制,持續提升“走出去”客戶服務水平,打造外資“引進來”首選銀行,助力“投資中國”品牌建設,提升穩外資穩外貿服務質效。

四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風險合規底線。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增強資本基礎有助於商業銀行提升抗風險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中國銀行將緊跟形勢變化,加強前瞻研判,優化管理策略,建設覆蓋全流程、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理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當好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