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工業低碳技術展望》報告發布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工業低碳技術展望》報告發佈會日前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召開。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工業低碳技術展望》系統梳理了中國工業部門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路徑,構建了覆蓋主要行業和減排環節的技術圖譜。報告對未來技術演進路徑進行了展望,指出在碳中和情景下,我國2060年工業碳排放有望降至4.5億噸,較2025年下降約95%。
報告還指出,原料替代與廢物回收、電氣化與清潔電力替代、氫能替代、CCUS四類共性技術,合計貢獻工業技術減排潛力的近80%。技術演進路徑上,2025-2035年是我國工業部門低碳流程技術大規模應用期,能效提升技術、原料替代與廢物回收技術將推動工業碳排放顯著下降。2035-2050年是工藝顛覆性技術爆發應用期,電氣化與清潔電力替代技術加速發展,用氫(綠氫)成本的下降及技術成熟度提升促進氫能替代技術規模應用。2050-2060年進入碳移除託底技術深度應用期,CCUS技術成熟應用爲工業碳中和託底,預計其減排貢獻佔比到2060年達到24%。
結合研究結果,報告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包括通過規劃部署工業碳中和關鍵技術一攬子重大工程,持續強化碳市場對工業碳中和技術的激勵作用,通過科技專項加快碳中和共性技術的研發突破與示範推廣,並構建有利於碳中和技術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體系,加快部署產業化路徑清晰、減排潛力大的共性技術,推動中國工業部門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的綠色轉型。
該報告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牽頭組織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開發交流中心、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24家單位的40餘位專家共同完成。
據介紹,在報告編制過程中,圍繞“面向碳中和的工業技術”主題,組織開展了系列技術論壇與學術沙龍,搭建了工業碳中和技術的產學研交流合作平臺;報告編制組實地調研了鋼鐵、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領域的70餘家企業,深入瞭解企業在低碳轉型中的實踐經驗與技術需求;報告還諮詢了20餘位資深專家的寶貴意見,最大程度凝聚了產業、科研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