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週報(191期)丨全國低碳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重磅報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李德尚玉 實習生劉宇博 北京報道

碳中和週報關注“雙碳”領域的最新前沿動態,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動態、企業實踐等。我們將通過精選每週碳中和領域的重大事件,並進行點評的方式,提供一個及時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臺。

1、生態環境部發布產品碳足跡、適應氣候變化報告

6月25日正值全國低碳日,今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正在浙江杭州舉行。活動現場發佈《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進展報告(2025)》和《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4)》。

2024年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截至2024年底,發佈和研製中的產品碳足跡覈算國家標準達70餘項,發佈細分領域產品碳足跡覈算團體標準100餘項。

2024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在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事件疊加作用下,去年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多地遭遇破紀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刻不容緩。

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期間,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聯合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舉辦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公衆參與暨國家重點低碳技術主題宣傳活動。活動上,《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五批)》(以下簡稱《目錄》)中“臭氧催化分解功能材料”等20餘項具有顯著降碳效果的低碳技術進行技術路演,重點介紹了技術解決的關鍵痛點難題、示範應用效果、商業模式和產業化實踐等內容。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全國低碳日聚焦制度創新與技術落地,從碳覈算標準完善到低碳技術產業化,中國正通過制度建設和市場驅動協同應對氣候挑戰,但極端天氣頻發仍需加速適應能力建設與公衆參與。

2、2025年氣溫又“爆表”,中國氣象局答21記者問

“初步判斷,2025年大概率將成爲有觀測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且目前不能排除其超過2024年全球平均溫度紀錄的可能性。”在中國氣象局2025年7月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

記者從發佈會上獲悉,6月以來,兩次高溫過程影響我國,分別爲6月4日—18日和6月21日—24日。其中6月4日—18日,中東部地區出現區域性高溫過程,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湖北、四川、重慶、雲南、新疆等地日最高氣溫超過40℃。在降水方面,6月全國降水呈“東多西少”分佈,全國平均降水量85.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4%。

肖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氣候中心將持續強化全球氣候系統監測,及時、準確地向社會發布監測信息,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和有力支撐。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6月國內已現兩輪極端高溫,中東部多省超40℃,疊加降水區域失衡現象,凸顯氣候系統複雜性。氣象部門強化監測預警,爲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但極端天氣頻發亦警示需加速落實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低碳轉型,以增強經濟社會韌性。

3、國家能源局:5月核發綠證2.15億個

6月25日,據國家能源局官方消息,2025年5月,國家能源局核發綠證2.15億個,環比下降0.59%,涉及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12.71萬個,其中可交易綠證1.30億個,佔比60.31%;本期核發2025年4月可再生能源電量對應綠證1.57億個,佔比73.20%。2025年1—5月,國家能源局共計核發綠證10.93億個,其中可交易綠證7.62億個。全國交易綠證2987萬個,其中綠色電力交易綠證1005萬個。2025年1—5月,全國交易綠證2.87億個,其中綠色電力交易綠證9623萬個。(調減1—4月交易綠證數量168萬個)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5月綠證核發量雖環比略有下降,但整體依舊穩中有進。綠證交易機制持續完善,有效促進了可再生能源消納,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重要市場支撐。

1、上海碳普惠平臺上線

6月25日,根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消息,上海碳普惠平臺正式上線。市民只要進入微信的“隨申辦”小程序碳普惠專區頁面,即可開通個人專屬碳賬戶,記錄低碳足跡,累積碳積分,兌換豐富綠色權益。

目前平臺上有4種場景可獲得碳減排量:地面公交、軌道交通、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純電動乘用車。市民授權這些應用場景後,就能在踐行綠色出行方式的同時由平臺自動記錄並積累碳減排量。拿着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碳積分,可以在平臺的“碳積分商城”兌換數字人民幣、商品兌換券、商品滿減券、IP周邊等商品或服務。

上海碳普惠堅持“低碳引領、合力推進、公衆參與、逐步深化、示範創新”的原則,爲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等各類社會主體積極參與減碳行動提供了直通道。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上海碳普惠平臺上線,構建“低碳行爲—積分累積—權益兌換” 閉環,覆蓋交通出行核心場景,實現減碳數據自動覈算與權益兌換。平臺以公衆參與爲切入點,爲城市低碳治理提供數字化樣本,後續可拓展場景提升覆蓋面。

三、企業實踐

1、寧德時代:“全球能源循環計劃”願景發佈

6月24日,根據寧德時代官微,“倫敦氣候行動周”期間,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MF)與寧德時代共同發佈了“全球能源循環計劃”願景——推動電池循環經濟全面落地,同時助力新電池生產徹底擺脫對原生礦產資源的依賴。

發佈會上,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蔣理表示,未來20年內,全球將有50%的新電池生產告別礦產開採。寧德時代將以電池產業鏈爲切口,進一步帶動能源體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續方向系統轉型。

蔣理表示,循環經濟將釋放新的經濟機遇和社會價值。通過推動電池從設計、製造、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週期變革,電池循環經濟將開闢廣闊的市場空間。據預測,到2040年,全球電池回收市場規模突將破1.2萬億元,電池價值鏈將創造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未來若50%新電池生產實現材料循環,將重塑產業鏈格局。但推動電池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產業鏈開放協作與全球政策協同。探索電池循環經濟要根據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本地化轉型路徑,形成具體的循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