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售價不到臺廠成本4成,我們根本無法競爭」老牌紡織廠力止血停產瓶用酯粒,誰是下一家?

不敵中國低價傾銷,老牌紡織廠力麗宣佈瓶用酯粒停產,聚酯粒減產6成;其他臺廠也正在觀望中,臺灣化纖產業又一項產品進入淘汰賽。

作者:林苑卿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10月1日,老牌紡織廠力麗發佈重訊,宣佈停產瓶用酯粒,以及減產聚酯粒6成,合計影響近30萬噸的年產能,約當是前8月營收的15.27%。這項「止血」行動,不只是公司自救,更點燃了臺灣紡織上游產業的警訊。

中國售價不到臺廠成本4成

「成本5.5元、售價3.5元,中國廠甚至只賣兩元,我們根本無法競爭。」力麗總經理陳漢卿道出臺灣化纖業者的苦楚。根據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預估,2025年全球酯粒產量305億噸,其中中國高達165億噸,佔比逾5成;在中國傾銷與全球產能過剩夾擊下,利潤空間幾乎被吞噬殆盡。

據統計,自2020年起全球酯粒產能一路供過於求,即使山樟、逸盛、萬凱等陸廠降負荷、檢修控庫,仍難止住價格崩跌;瓶用酯粒報價自2022年高點每公噸約1250美元,跌至今年9月僅758美元,跌幅4成。

事實上,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近年已陸續對中國聚脂材料PET祭出反傾銷與對等關稅措施,然而中國內需疲弱,廠商想方設法外溢低價產品,加劇了國際價格戰;目前看來,短期報價難見回升契機,毛利修復速度恐遠低於預期。

除了力麗,國際間也相繼出現停產或減產案例:Kuraray、三菱化學、樂天化學、Alpek等日韓歐美廠商,也因需求疲軟、政策波動,分別祭出產線調整與關廠措施,凸顯酯粒產業進入「量大價低」的惡性循環。南紡坦言,國內減產對內銷有助,但整體供過於求下,外銷仍難見曙光。

何耀仁指出,中國恆力等龍頭動輒千噸級產能、上下游一條龍整合,成本極低,臺廠難以匹敵。他也預警:「繼力麗之後,恐怕還會有下一家臺廠宣佈減產或撤出市場。」

據《財訊》調查,南紡瓶用酯粒佔營收11%、聚酯粒佔6%,目前尚未停產,但不排除明年減產;南紡坦言,今年瓶用酯粒與聚酯粒仍無法獲利。而遠東新、新纖、南亞雖藉海外據點與再生料分散風險,但原生瓶酯業務幾乎零獲利。

業內人士表示:「臺灣紡織廠正重演出走潮。」除了水電雙漲,更根本的是品牌不再來臺下單、設備老化、規模落後。印尼、越南成爲臺廠轉進基地。

法人觀察,化纖業結構性衰退未止,供過於求恐持續至後年,報價缺乏反彈動能;但產能出清也是轉機,臺廠若退出虧損線、聚焦再生料,有機會改善獲利。

優勢漸被成本、關稅侵蝕

法人進一步表示,臺灣紡織廠早年跨入酯粒生產,是爲掌握成本、延伸技術與佈局循環經濟;如今,這3大優勢正在被成本規模與關稅壁壘侵蝕。要撐過這波結構性衝擊,資產活化與再生料佈局已成最後防線。

《財訊》披露,據瞭解,具備聚酯粒製造基礎的廠商,如力麗、遠東新、宏遠,試圖以「Bottle-to-Fiber」(瓶轉纖循環)打造新利基:從廢瓶回收到再生纖維,形成永續鏈。此外,力麗、聯發紡織也已透過租售廠房創造現金流,潛在土地價值可望重估。

陳漢卿感嘆:「10年前力麗1個月可生產1.3萬噸加工紗,現在僅剩3000多噸。」不過他也強調,力麗短期營收雖受影響,但瓶用酯粒與標準聚酯粒早已陷入虧損,停產反而能改善整體毛利率與現金流;力麗將保留高毛利的「紡織用酯粒」產線,維持技術利基。

力麗停產是紡織業上游「去規模化」的開端,臺灣紡織業唯有擁抱綠色製造、再生技術、資產活化三軌並進,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生存縫隙。

延伸閱讀:

力麗止血停產瓶用酯粒,誰是下一家?中國傾銷壓頂 臺灣酯粒廠有規模卻難獲利

住房有蟑螂、洗澡水泛黃!足協補助最多爭議最大 李洋震怒整頓

永擎電子即將上市 童子賢笑說「抱孫了!」預告集團還有下一個孫子誕生

歷經3任市長、兩度更名 臺中會展中心開幕,暗藏20年滄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