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麗止血停產瓶用酯粒 誰是下一家?
不敵中國低價傾銷,老牌紡織廠力麗宣佈瓶用酯粒停產,聚酯粒減產6成;其他臺廠也正在觀望中,臺灣化纖產業又一項產品進入淘汰賽。(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10月1日,老牌紡織廠力麗發佈重訊,宣佈停產瓶用酯粒,以及減產聚酯粒6成,合計影響近30萬噸的年產能,約當是前8月營收的15.27%。這項「止血」行動,不只是公司自救,更點燃了臺灣紡織上游產業的警訊。
中國售價不到臺廠成本4成
「成本5.5元、售價3.5元,中國廠甚至只賣兩元,我們根本無法競爭。」力麗總經理陳漢卿道出臺灣化纖業者的苦楚。根據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預估,2025年全球酯粒產量305億噸,其中中國高達165億噸,佔比逾5成;在中國傾銷與全球產能過剩夾擊下,利潤空間幾乎被吞噬殆盡。
據統計,自2020年起全球酯粒產能一路供過於求,即使山樟、逸盛、萬凱等陸廠降負荷、檢修控庫,仍難止住價格崩跌;瓶用酯粒報價自2022年高點每公噸約1250美元,跌至今年9月僅758美元,跌幅4成。
事實上,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近年已陸續對中國聚脂材料PET祭出反傾銷與對等關稅措施,然而中國內需疲弱,廠商想方設法外溢低價產品,加劇了國際價格戰;目前看來,短期報價難見回升契機,毛利修復速度恐遠低於預期。
除了力麗,國際間也相繼出現停產或減產案例:Kuraray、三菱化學、樂天化學、Alpek等日韓歐美廠商,也因需求疲軟、政策波動,分別祭出產線調整與關廠措施,凸顯酯粒產業進入「量大價低」的惡性循環。南紡坦言,國內減產對內銷有助,但整體供過於求下,外銷仍難見曙光。
何耀仁指出,中國恆力等龍頭動輒千噸級產能、上下游一條龍整合,成本極低,臺廠難以匹敵。他也預警:「繼力麗之後,恐怕還會有下一家臺廠宣佈減產或撤出市場。」
據《財訊》調查,南紡瓶用酯粒佔營收11%、聚酯粒佔6%,目前尚未停產,但不排除明年減產;南紡坦言,今年瓶用酯粒與聚酯粒仍無法獲利。而遠東新、新纖、南亞雖藉海外據點與再生料分散風險,但原生瓶酯業務幾乎零獲利。
業內人士表示:「臺灣紡織廠正重演出走潮。」除了水電雙漲,更根本的是品牌不再來臺下單、設備老化、規模落後。印尼、越南成爲臺廠轉進基地。
法人觀察,化纖業結構性衰退未止,供過於求恐持續至後年,報價缺乏反彈動能;但產能出清也是轉機,臺廠若退出虧損線、聚焦再生料,有機會改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