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藥企闖蕩華爾街市場,美股投資人最看重什麼

去年9月,中國一款自主研發的雙抗藥物,從療效上打敗了全球藥王“K藥”,讓華爾街市場沸騰,拿下這款藥物授權的美國公司,美股股價一週內暴漲1.6倍。

反觀中國企業自身,其港股股價漲幅卻不及三分之一,兩地市場估值反差之大,一度成爲市場焦點。那麼,華爾街市場投資人最看重的是什麼?

今年1月24日(北京時間),已在港股市場上市的亞盛醫藥(0685.HK,AAPG.O)掛牌納斯達克,成爲2025年美股市場第一家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

這些年,中國生物藥企雨後春筍般成立,但奔赴美股市場上市的企業還是寥寥無幾,在亞盛醫藥之前,僅有三家生物醫藥企業實現中美兩地上市。

“歐美投資人更關注我們的臨牀研究數據、臨牀研發項目差異化競爭、公司長期計劃等,而國內投資人則很關注企業BD(對外授權)進展。”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及這次上市的感受。

楊大俊表示,美國投資人主要關注兩條,第一,公司的專利是不是全球授權專利?第二,公司有多少是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許可通過的臨牀試驗?“如果沒有專利,海外的投資人根本就不會投。”

2009年,亞盛醫藥正式成立。2021年11月,公司迎來了首款藥物耐立克獲批上市,打破了中國攜T315I突變耐藥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長期無藥可醫的困境,填補了臨牀治療空白。這款藥物成爲中國首個獲批、全球第二個獲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

亞盛醫藥手中另外一款明星藥物,即Bcl-2抑制劑APG-2575也在中國遞交新藥上市申請了。Bcl-2靶點的藥物開發難度極高,如這款藥物順利上市的話,有望成爲全球第二個上市的Bcl-2抑制劑。

今年春節以來,中國生物技術領域是否迎來“DeepSeek時刻”,在海外市場引來一些討論,這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生物藥物開發相對低成本、高效率等特點。據美國投行Stifel的數據,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兩年前這個數字爲12%。

但是,中國原創藥物直接通過海外上市的方式賣到全球市場,可以享受全球市場帶來可觀回報的,屈指可數。2024年全球突破100億美元大關的12款藥品,還未有中國創新藥影子。

一款藥物要在海外上市,需要在海外開展臨牀試驗,而海外開展臨牀試驗的成本遠高於國內,這成爲很多藥企出海的“攔路虎”。

正因爲如此,中國一些生物藥企選擇對外授權這種方式,借船出海。2024年6月,亞盛醫藥也與武田製藥合作,將耐立克的海外市場開發及商業化權利許可給後者。這筆交易總額達到13億美元,彼時是國產小分子藥物對外授權金額最高的。

楊大俊說,公司從成立之初,定位就是要瞄準全球患者未滿足的臨牀需求,開發出有真正創新的藥物,如同類首個(First-in-class)或同類最佳(Best-in-class)藥物,而不是做那種快速模仿的藥物。這條路一開始很難,但堅持下來了,現在也取得階段性成功。

亞盛醫藥目前有5個新藥品種已實現中美雙報,即臨牀開發同時在中國和美國進行。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的臨牀試驗項目超過40個,其中13個項目屬於註冊性臨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