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啤酒閃稅爆量闖關「財政部出手了」 綠委籲考量市場端價差
▲民進黨立委召開反中國啤酒爆量傾銷記者會。(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杜冠霖/臺北報導
中國製啤酒大量傾銷臺灣,十年內市佔率成長四倍,如今臺灣人每喝三罐啤酒就有一罐來自中國,對本土啤酒產業釀成重大困境。藍綠立委都呼籲政府應儘速針對傾銷行爲做出反制。綠委郭國文、鍾佳濱、徐富癸、賴惠員與臺灣釀酒商協會、臺灣菸酒工會全國聯合會、全國產業總工會今(27日)召開《中國啤酒閃稅爆量闖關,近7成民意挺政府維護市場秩序》記者會呼籲,財政部應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財政部則宣佈,將自今年7月3日起臨時課徵反傾銷稅作爲應對,惟現下稅率僅依中國啤酒廠商回填問卷認定,最終稅率仍待財政部實地調查。
財政部對自中國產製進口啤酒進行反傾銷稅調查,財政部及經濟部初步認定有傾銷情事,且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財政部今日公告,自今年7月3日起對中國大陸這2項產品臨時課徵反傾銷稅,爲期4個月,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關聯製造商)、百威雪津(漳州)啤酒有限公司(關聯製造商)、百威(武漢)啤酒有限公司(關聯製造商)、百威東南銷售有限公司(關聯出口商)臨時課徵稅率33.85%;麒麟啤酒(珠海)有限公司稅率13.13%,其他製造商或出口商稅率64.14%
郭國文、鍾佳濱、徐富癸、賴惠員與臺灣釀酒商協會調查發現,自中國啤酒反傾銷稅案啓動調查以來,中國啤酒進口量大增,五月進口量較去年同期暴漲近六成,截至今年第一季止,中國啤酒進口占比達71%、佔臺灣整體市場36%,即將取代國產啤酒成爲市場最大贏家。
《ETtoday民調雲》所做民調顯示,有45%的民衆表示啤酒產地會影響購買意願,但僅有21%能正確辨識如 Kirin Bar、百威、雪山與可樂娜等品牌實際產地爲中國。另有高達84%支持在瓶罐上放大原產地資訊標示,也近7成民衆支持「政府介入,以維持啤酒市場公平競爭」。
徐富癸指出,臺灣已成爲中國在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出口國。中國啤酒透過不當補貼與低價傾銷,5 年累計進口金額超過 160 億臺幣。據財政部統計,今年第一季中國啤酒佔進口比已飆破7成,整體市佔率自2015起成長4倍至36%。徐富癸強調,累計進口金額若換算爲軍備資源,相當於千枚火箭彈或數萬架無人機。「若放任中國啤酒傾銷,等同變相支持中國打壓臺灣本土釀造、增加中國政府稅收,甚至換來火箭飛彈對準自己。」
相較亞太地區國家如南韓進口占比僅約兩成、澳洲約一成,其餘多數國家不到5%,臺灣啤酒市場進口占比卻過半,顯示主管機關對本土產業支持嚴重不足。徐富癸呼籲,政府應正視產業危機,防止臺啤與中制啤酒面臨「死亡交叉」的局面。
鍾佳濱強調,國產啤酒市佔率下降兩成、產能掉了快三成,卻多了兩倍庫存量,調查證實中國啤酒平均進口價格顯著低於其他國家,並以促銷、打折、搭贈等低價手段競爭,造成臺灣啤酒產業嚴重損害。中國一直用低價傾銷的方式搶佔市場,這不只對臺灣的啤酒產業不公平,也對所有來自其他國家公平競爭的啤酒不公平。
鍾佳濱也強調,今年三月公告對中國啤酒進行反傾銷調查後,中國啤酒開始大量進口,五月進口量甚至是去年同期的六成,業者應該自知有傾銷行爲,預計會被課稅,纔在此時囤貨。若最後確認課徵反傾銷稅,那也應該針對大量進口行爲進行回溯課徵,希望業者要提出申請,主管機關也要應對。
郭國文強調,中國啤酒不只影響到產業,更進一步影響到生計,由於中國啤酒不斷侵蝕臺灣市場,隨着臺啤市佔率不斷下滑,更導致臺啤酒廠的員工數跟着下滑。郭國文以自己選區的善化啤酒廠爲例,其員工人數10年前爲451人,到去年僅剩283人,減少37%,中國啤酒對臺灣的衝擊只會越來越嚴重,希望反傾銷稅的認定不只要快,稅率更要有嚇阻力,才能保障臺灣啤酒發展。
針對臨時反傾銷稅的稅率,郭國文也質疑,對臺啤市佔影響最大的麒麟 BAR ,臨時稅率僅 13.13%。希望主管機關在認定最終稅率時,同步也應考量雙方貿易不對等及市場端的最終價差。現在臺灣品牌無法出口到中國去,站在國與國的對等貿易關係來看,這是不公平的,加上現在存在4到5塊以上的價差,都考慮進去,再來確定反傾銷稅率的擬定。
賴惠員補充,所以中國啤酒都掛着臺標在賣,所有產地標示都很小,消費者都看不清楚,普遍從廣東珠海跟福建莆田,但這芝麻大的產地標示就是誤導消費者,民調顯示,八成以上消費者支持放大標示,這部分也要想辦法解決,否則讓消費者吃很大虧,中國啤酒每公升價差約12元,每罐比其他啤酒低4元、一箱差快1百元,大規模傾銷讓國產啤酒營業亮紅燈,大家愛喝啤酒,但這種包裝方式太容易讓消費者混淆,財政部要加快腳步防堵傾銷,要有更具體方式,讓臺灣啤酒能守住。
臺灣釀酒商協會理事長曾煥昌表示,協會自從二月底申請反傾銷案,感謝部會積極受理,臺啤競爭對手是麒麟跟雪山,市佔率非常高,也希望稅率部分可以再加強。
財政部關務署副署長趙檯安表示,中國啤酒傾銷確實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爲了防止調查期間繼續受害,從114年7月3日開始,課徵四個月反傾銷稅。
關務署副組長吳淑華補充,3月11日開始調查後就有相關廠商申請配合調查,關務署處理相關資料,目前臨時課徵傾銷稅率是依據目前廠商迴應資料處理,這是初步認定,未來還會到廠商實地場所,包含銷售總額、財務報表跟生產流程等,之後會再根據調查結果設算最後的傾銷差率。
對於中國啤酒廠商透過商標誤導,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馬小惠迴應,若刻意模糊商標讓消費者誤導,可以依法開罰,如果有標不屬於原產地的地名、且大於原產地大小,這符合使用誤信解釋,這涉及廠商包裝轉換,限期到明年一月一日,還是要給廠商一個調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