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全球貢獻與實踐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綠色轉型,以綠色“一帶一路”爲實踐平臺,向世界持續傳遞“綠色發展”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智慧。尤其是在全球面臨多重生態危機、綠色治理議題日益政治化的背景下,如何講好中國綠色發展的故事,形成有說服力、有親和力、有辨識度的綠色傳播體系,成爲生態文明走向全球的重要命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世界眼光,深刻指出生態問題的本質是發展方式問題,提出要堅持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的建設,不僅是生態文明話語體系”走出去“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全球可持續共識、加強南南合作與重構國際發展觀的必要路徑。它不僅關涉傳播方法,更涉及理念普及、機制設計和治理能力的建設。在新時代的全球綠色轉型浪潮中,綠色發展的國際傳播能力正在成爲國家軟實力與制度影響力的重要體現。
一、從認知共識到行動協同: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的範式
突破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環保宣傳或危機敘事,而是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引下,全過程、多主體、多語境的知識傳播、經驗分享與合作建構過程。其核心內涵可分爲以下三個層次。
一是對“以環境爲代價的增長”模式的系統性超越。它強調以生態安全爲基礎、以資源節約爲路徑、以社會公正爲保障的綜合發展觀。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失衡加劇的背景下,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成爲各國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但理念共識的形成離不開有效的傳播。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的首要任務,是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爲核心的中國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爲具備全球解釋力的理論表達與政策話語,推動理念“能被理解”“願意接受”並“轉化爲行動”。
二是將中國綠色治理過程中積累的制度機制、政策工具和技術路徑進行體系化表達。中國在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低碳城市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制度性創新不但滿足了國內綠色轉型的需要,也爲尋求綠色轉型模式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參考。傳播的任務,是讓這些“看得見、學得會、做得到”的綠色制度,成爲可被認同的公共知識產品與合作藍本。
三是最終服務於能力建設與行爲轉化。不僅要推動公衆提升環保意識,還要激勵企業轉向綠色生產、引導地方政府優化治理結構,進而形成全民參與、全鏈條協同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
二、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的機制邏輯:系統聯動與協同治理
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是一項面向未來治理體系變革的戰略工程,其有效性取決於傳播機制的科學性與協同性。當前,其主要呈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與機制邏輯。
多主體協同推動的傳播生態系統
綠色議題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國界特性決定了綠色傳播必須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性傳播。從中央政府制定總體方針,到地方政府執行試點政策,再到企業提供綠色產品與服務、媒體機構進行生態報道、科研機構輸出評估模型、國際組織參與全球治理談判,綠色傳播所構建的是一個廣泛協同、各司其職的傳播生態系統。這種協同不僅提升了傳播效率,更確保了綠色信息的權威性、多元性與持續性。
多層級聯動的傳播路徑設計
綠色發展傳播不僅存在於國際外交場域,更貫穿於國家治理、社區建設乃至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國家層面,應注重綠色發展理念與國家戰略、外交政策、國際承諾之間的系統對接;在地方層面,應推動綠色理念落地爲社區建設、公共設施和日常治理;在微觀層面,應以綠色消費、節能生活、綠色出行爲抓手,增強公衆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多層級傳播機制不僅提升了政策的可達性,也形成了全社會“上下聯動、內外互通”的綠色認知合力。
多語境適配的傳播內容策略
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需要採取多語境適配策略,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柔性轉化價值框架、分層匹配議題設置和動態調適話語體系,實現跨文化有效傳播。針對發達國家側重生態保護與技術引領的特點,可突出綠色技術合作潛力;面對發展中國家關注轉型成本與發展空間的需求,可聚焦民生關聯案例。這種非強制性的“語境共生”模式既保持了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要義,又能與“可持續繁榮”“氣候正義”等國際通約性概念引發共鳴,使中國綠色敘事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都能獲得認同。
多工具融合的傳播技術路徑
新時代綠色發展國際傳播正突破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其藉助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推薦、沉浸式數字技術和遊戲化交互設計等創新手段,實現傳播效能的智能化升級。需要藉助大數據平臺、移動互聯網工具、視覺影像、遊戲化機制等實現傳播的數字躍遷。例如,通過APP引導碳積分消費、通過短視頻展示綠色技術應用場景、通過數字化碳足跡平臺推動個人減排。多工具融合不僅提升了傳播的可視化與參與性,也增強了綠色理念的場景感染力與行爲轉化力。
三、建設有組織、有內容、有反饋的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體系
爲了真正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與制度穿透力的綠色發展傳播體系,需在戰略設計、平臺構建與內容生成三方面持續推進:在戰略設計方面,構建分衆化、精準化的國際傳播機制。中國綠色發展的受衆涵蓋各國政要、跨國企業、國際機構及海外公衆等多元主體,其認知需求與信息接收渠道存在顯著差異。傳播策略應從“粗放式宣傳”升級爲“精準化建模”,針對不同羣體定製話語體系:面向政策制定者突出制度設計與治理效能,面向商業領袖量化綠色投資回報率與市場準入規則,面向國際公民社會強化案例可視性與情感共鳴,面向國際組織則着重呈現中國方案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協同性。
在平臺構建方面,打造立體化、多向度的國際傳播平臺矩陣。構建以國家級媒體爲核心、多元主體協同的“傘形”傳播網絡,重點培育三類平臺:一是深化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的機制化合作,二是拓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區域性對話平臺,三是扶持跨境環保非政府組織聯合行動網絡。通過“官方+民間”“多邊+雙邊”的渠道組合,形成梯度式、浸潤式的國際傳播生態。傳播要圍繞這些典型案例形成有溫度、有結構、有傳播力的“綠色敘事鏈”,使制度理念轉化爲日常語言、動人情節與可信圖像。
在內容生成方面,創新故事化、具象化的綠色國際敘事體系。突破政策宣介與數據羅列的傳統模式,着力構建“解決方案敘事”框架。以蒙內鐵路動物遷徙走廊、巴基斯坦光伏扶貧項目、東盟低碳示範區等標杆案例爲載體,將技術標準轉化爲生態智慧故事,將政策文本轉化爲民生改善圖景。通過“問題—響應—成效”的敘事鏈條,使中國綠色實踐成爲可感知、可複製、可討論的全球公共產品,實現制度優勢向話語優勢的轉化。
四、綠色“一帶一路”:中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的實踐樣本
綠色“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全球層面的系統實踐,也是當前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輸出綠色公共產品、重構國際綠色話語權的主要平臺。它不僅在制度設計、項目建設、技術合作等方面取得實績,更在傳播邏輯、價值表達、理念共建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引領力。首先,綠色“一帶一路”傳播強調“共建共治共享”,拒絕綠色霸權與標準殖民,通過“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綠色供應鏈倡議”等機制化平臺實現合作框架的廣泛認同。其次,它突破了“單一話語輸出”的模式,通過真實的項目故事、具體的民生改善、共同參與的傳播機制,讓“綠色中國”的形象更具現實說服力。再次,綠色“一帶一路”面對全球生態議題政治化、碎片化的挑戰,積極倡導“包容性綠色全球化”,在全球範圍內穩步推進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系統性轉型路徑。綠色“一帶一路”不僅提供了綠色項目的實施方案,更開創了綠色傳播的新範式,成爲綠色治理知識的跨國協商平臺。
結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綠色傳播路徑
在全球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綠色發展國際傳播既是理念的出口,也是未來治理能力的入口。它承載着國家形象建構、全球話語權重塑與國際規則參與的複合功能。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發展國際傳播應更加註重製度原創性、合作包容性與敘事可感性,講清楚“我們爲什麼這樣發展”、講明白“中國的綠色怎麼做”、講出“中國如何與世界共贏”。未來的綠色傳播不僅要贏得關注,更要贏得理解、形成共識並推動行動。唯有在共建中傳播、在共享中推動、在共行中引領,綠色傳播才能真正成爲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關鍵力量。
(作者:邵珊珊,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國際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阿依達,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