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爲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自主性、本土化、體系性、科學性的原則,實現中國性與自主性的內在統一,爲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自主知識體系是指一個國家、組織或個人在特定領域,通過獨立研究、創造和積累,而形成的一套具有自主性、獨特性和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它是國家、組織或個人在多種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能夠激發創新活力和適應能力,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能夠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增強自主性和安全性,提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通過自主創新和積累而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結構,是中國性與自主性的統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標誌。該知識體系既包括基礎理論知識,也包括中國特有的實踐經驗、文化傳統和創新能力;融通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現實實踐和未來發展,以學理化方式闡釋中國之路、中國之治和中國之理。
爲什麼要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下,知識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是真理性與價值性、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民族性與世界性、時代性與永恆性等多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離不開辯證思維的批判審視。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創建和發展了衆多極具民族特色的知識體系,曾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心”和“兩大歷史軸心期”之一。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再到清代考據學,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不斷演化和發展,很長一個時期一直熠熠生輝。然而,隨着近代以來封建制度的衰落、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方知識體系的引入,中國傳統知識體系逐漸被邊緣化,出現了思想文化、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領域的“西化”態勢。進入21世紀,我國的知識體系、教育體系以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在相當程度上仍然照搬西方知識體系,不僅限制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也削弱了“四個自信”以及國際話語權。
對症下藥,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必要性在於:
解答時代課題的需要。它是解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的立足點。只有通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斷推進知識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才能更好應對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多種困難與挑戰。
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需要。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具體表達。通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可以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創新和建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的需要。通過創建容易爲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以及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念、倡議、主張、方案,可以讓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學術、理論、思想和實踐。這有助於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增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需要。通過發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促使其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中國表達,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有助於化解文明衝突,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通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可以提升國家軟實力、國際競爭力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話語權。
怎樣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自主性、本土化、體系性、科學性的原則,實現中國性與自主性的內在統一,爲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其主要路徑和策略有:
明確國家戰略定位。將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制定中長期規劃,確定重點領域、目標和任務。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的成功經驗,提煉其中的普遍規律和內在邏輯,爲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實踐基礎。還需出臺政策鼓勵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爲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供製度保障。
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增加對基礎科學、技性科學(強調科學與技術的雙向滲透)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鼓勵科研人員探索未知領域,提出原創性成果。同時,支持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其適應性和創新性。
推動教育和人才體系改革。優化和調整高校學科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團隊,推動知識體系的整合、重構與多元化發展。注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參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強化文化自信與傳承。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優質元素,爲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文化底蘊和歷史支撐。將其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通過文化傳播,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爲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文化支撐。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借鑑和吸收國外相關理念、理論成果、先進知識和經驗,創建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潮流的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發展潮流的話語體系,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文化交流,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走向世界舞臺。
重點領域突破。集中人、財、物等優勢,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形成中國特色的技性科學體系。植根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和中國歷史文化之中,鼓勵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研究現實問題,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
總之,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不斷求索、創新和完善的歷史進程。通過明確建構目標與原則,立足實際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借鑑國際經驗實現創新融合,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強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以及推動知識體系的實踐應用與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必將逐步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爲實現文化強國、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王伯魯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王誾系該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研究”(24LLZXA096)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