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補充關鍵“生命線”

《科創板日報》4月13日訊(編輯 宋子喬) 日前,中國在可控核聚變出口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4月11日晚,一批重約20噸的大科學裝置關鍵部件將從合肥港出發,經由上海遠渡重洋運向法國,爲全球最大“人造太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補充關鍵“生命線”。

ITER,被譽爲全球最大“人造太陽”,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該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此次從中國運往法國ITER現場的部件屬於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

作爲磁體饋線系統中尺寸最大的部件,本次交付的校正場線圈內饋線共有9套,由直徑16米、高度3米的半環結構組成。這一整套部件的製造耗時近6年。本次超大部件的竣工交付意味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任務順利完成,整體饋線系統採購包任務完成度達85%。

聚變堆磁體可以視作ITER的“大骨架”,而磁體饋線則相當於穿連其中的“血管”,被稱爲ITER磁體系統的“生命線”。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陸坤介紹,饋線系統是ITER磁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爲聚變堆磁體傳輸能量和冷卻介質,以及提供控制信號的反饋,同時作爲磁體儲能的泄放通道,確保磁體能量的及時安全泄放。這一系統由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製造及測試,也是國內承接的工程複雜程度最高的ITER採購包,共計31套,總重約1600噸。

長時間以來,可控核聚變被視爲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卻因實現技術難度大而遙不可及,隨着高溫超導材料、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正持續推動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展。

近年來,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聚變裝置持續實現里程碑測試突破。

華金證券稱,產業鏈已迎來密集招標。聚變新能、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公佈了多項招標公告,涵蓋水冷系統水泵、水冷系統6000T冷卻塔和中壓高壓氦氣純化器等多個環節。

方正證券表示,自2025年開年以來,尤其3月以來我國BEST項目招標進展明顯加快,疊加未來CFETR項目的啓動,資本開支上行明顯,聚變設備企業將逐漸從預研訂單階段進入工程訂單階段,真正在產業端見到相應的收入與利潤,實現從0-1的跨越。具體到聚變領域個股,該機構建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