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AI產業須打好三張牌

韓和元

全球人工智能(AI)競賽正從技術突破的“短跑衝刺”轉入生態構建的“耐力長跑”。當算法創新進入瓶頸期,算力成本、數據質量與場景落地能力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變量。中國要在這場馬拉松中率先撞線,不必執着於“彎道超車”,而應深耕自身優勢,將“綠電+國產芯”、“數據活水”、“場景下沉”這三張“大衆牌”鍛造成制勝“王牌”,走出一條兼具技術突破與民生溫度的特色發展之路。

算力是AI發展的“糧食”,但高昂的能耗成本與芯片供應限制,正成爲制約全球AI產業的兩大枷鎖。中國的破局之道,在於將新能源優勢與自主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低成本、高安全的算力供給體系。

數據中心的“西遷”戰略正在重塑算力成本格局。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光伏產業園裡,一排排藍色光伏板與數據中心的散熱風扇交相輝映,這裡的電價僅爲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一;內蒙古的風電基地旁,超算中心依託每度0.2元的綠電,將大模型訓練成本直接壓縮七成。這種“風光富集區建機房”的模式,不僅讓中國算力具備天然的成本優勢,更順應了“雙碳”時代的全球共識——當歐美數據中心爲碳中和目標支付高額碳稅時,中國的綠電算力已提前站在了道德與經濟的雙重製高點。

芯片自主化則是突破技術封鎖的必由之路。面對高端芯片進口限制,中國企業創新推出的“積木式”芯片集羣方案頗具啓發:通過先進封裝技術將國產14納米芯片組合,等效實現3納米級算力性能,既避開了單一芯片製造的技術壁壘,又將大模型單次訓練的電費從千萬元級降至百萬元級。這種“抱團取暖”的創新,不是技術妥協,而是產業智慧。綠電與國產芯的結合,正在創造“1+1>2”的化學反應。

數據是AI成長的“營養液”,但“數據孤島”與“安全隱憂”的雙重困境,讓海量數據難以轉化爲創新動能。中國擁有10億網民、4億工業設備的超大規模數據基數,若能打通數據流通的“任督二脈”,就能爲AI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打破“部門牆”“行業壁壘”是釋放數據價值的前提。上海數據交易所探索的“行業數據空間”模式頗具示範意義:醫院的診療數據、工廠的設備運行數據、地鐵的客流數據被納入統一平臺,通過“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加密技術,實現像自來水一樣“即開即用”,卻又能精準管控數據流向。這種模式既解決了企業“數據飢餓”的痛點,又守住了數據安全的底線,讓沉睡的數據真正“活”起來。

數據流通的創新實踐正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深圳建立的“數據要素市場”,讓新能源汽車企業與充電樁運營商的數據交叉驗證,大幅提升了電池續航預測精度;杭州的“城市大腦”整合公安、交通、氣象等多部門數據,使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15%。這些案例證明,當數據從“私有財產”轉變爲“公共資源”,其催生的創新能量將呈幾何級增長。中國的制度優勢與超大規模市場,恰恰爲這種數據流通創新提供了最佳試驗場。

AI的終極價值不在於實驗室裡的論文與參數,而在於解決現實世界的具體問題。中國最獨特的優勢,在於擁有從城市到鄉村、從工業到農業的全場景應用土壤,讓AI能夠在煙火氣中完成從“玩具”到“工具”的蛻變。

場景下沉正在重塑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在北京的社區菜場,AI攝像頭通過交易數據與客流量分析,知道哪些菜品暢銷、哪個時段人流密集,進而指導市場調整攤位佈局、優化營業時間;在山東的農田裡,農民用手機拍攝麥苗照片,AI系統能提前一週識別病蟲害趨勢,從而有效降低農藥使用量,確保農戶增產增收。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恰恰體現了AI對生產力的實質性提升——它不必追求“高大上”的技術炫技,而是要成爲每個普通人都能用、都能用得起的“生產助手”。與此同時,場景下沉也在反向驅動技術創新。

這三張“大衆牌”的落地,離不開政策的精準引導。既需要爲創新留足試錯空間,又要防止無序發展造成的資源浪費,關鍵在於把握“放”與“管”的平衡藝術。期待政策有爲善爲,與市場結合,共同促成中國AI產業達至美好的願景。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