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構建新時代中國自主的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體系

作者|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

責編|薛應軍

正文共3979個字,預計閱讀需12分鐘▼

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科學闡釋,爲新時代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各項工作提供行動指引。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爲指引,構建新時代婦女婚姻家庭法律保護體系的中國方案。

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百年中國源流與實踐

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之百年中國源流。我國婚姻家庭立法與婦女權益保障立法,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百餘年曆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婚姻家庭革命爲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歷史經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婦女婚姻家庭權益保障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完成了婚姻家庭制度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規範體系基本形成;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億萬婦女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

形成科學完備的婚姻家庭法律規範體系。該體系包括憲法奠定的根本性規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構建的基本性規範,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母嬰保健法等特別法明確的專門性規範,土地承包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刑法等部門法提供的針對性規範,《婚姻登記條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等行政法規和規章細化的操作性規範,以及由一系列適用婚姻家庭法律的司法解釋展開的適用性規範。此外,還有諸如《江蘇省反家庭暴力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形成公正高效的婚姻家庭法治實施體系。婚姻家庭法治實踐貫穿於普法、執法、司法等各環節。一是高度重視宣傳、普及、強化婚姻家庭法律實施的認識,並經常性地開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題實踐活動。二是行政執法強化實施協同配合。例如,在反家庭暴力執法中,強調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和婦聯的協同配合。三是民事檢察強化實施監督效能。大力推進涉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民事抗訴(公益訴訟)及涉婦女婚姻家庭權益刑事犯罪的檢察活動。四是強化婚姻家庭司法活動守正創新。通過頒佈相關指導案例,推進涉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司法審判規範化、法治化。深入開展涉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司法救助。五是羣團組織助力法律法規實施。通過普法宣傳、矛盾調解、監測預警、維權服務等多種方式推動婚姻家庭法律法規有效落實,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

形成嚴格有力的婚姻家庭法治保障體系。該體系的構建由制度設計、權利保障、救濟機制等多個維度展開,具體包括:第一,權利保障的精準化,即人身安全保護令升級、新型身份權確認、明確數字遺產繼承規則。第二,糾紛解決機制創新,即增設家事調查官制度、創新智能化糾紛預防機制、擴展家事事件非訴程序。第三,建設多方協同保障機制,即建設反家暴聯防機制、基層婚姻家庭糾紛調解機制、法律援助機制等。第四,強化實施保障機制,即推進家事審判專業化、開展法治文化培訓工程、建立監督評估機制。

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中國特色”

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做好我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工作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婦女婚姻家庭權益,從制定國家發展規劃到出臺各項政策法規,都充分考慮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特殊需求。從1931年出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到1950年頒佈的第一部全國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再到1980年制定新的婚姻法、2020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編纂和2022年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改,都是在黨中央領導下,把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平等保護和特殊保護納入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之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力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爲我國的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業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而且決定了我國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法律制度的底色和性質。不斷完善的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家庭觀的正確引領。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核心內容是男女平等,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主張實現男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平等參與,這爲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家庭在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中的基石作用,爲構建我國婦女權益保護法律體系提供重要指引。

以實現美好生活權爲追求目標。婦女權益是基本人權。婦女權益保障的目的在於充分實現婦女人權。我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實現婦女在婚姻家庭領域的人權,即美好生活權。我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內容和重點要聚焦於促進婦女享有美好家庭生活,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家文化的豐厚浸潤。我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制度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家文化的浸潤影響,並在揚棄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可以更好地完善現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使其更契合婦女全面發展的需求,切實有效地保障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益。

科學建構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形成了科學完善的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制度體系,形成了以憲法爲根據,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爲主幹,包括刑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及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等在內的規範、支持家庭和發揮家庭作用的法律政策體系。

婦聯組織發揮積極作用。婦聯組織作爲黨領導下的聯繫婦女羣衆的人民團體,在履行其基本職能過程中,高度重視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的保護,在推動婦女婚姻家庭權益保障制度出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還是民法典的制定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改,婦聯組織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及時汲取國際先進家事法律經驗。國際社會對婚姻家庭的重視及國外有關保護家庭中的特定羣體權益的具體制度,對我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保護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鑑意義。例如,在建立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原則、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家務勞動補償制度等婚姻家庭法律原則和制度等方面,我國積極借鑑與汲取國外先進家事法律經驗。同時,反家庭暴力法中的受害人本位、國家責任和社會性別視角等立法理念,以及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臨時庇護制度、強制報告制度、撤銷監護權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借鑑和汲取了域外的成功經驗。

構建新時代中國自主的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體系的路徑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爲根本遵循。一方面,在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體系構建中,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於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等作出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爲我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緊密貼合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需形成體系化。就婦女婚姻家庭權益保護而言,應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一是以民法典爲基本法律規範;二是以迴應婦女美好家庭生活的新期盼新需求爲內容;三是以實體法和程序法結合爲基本範式;四是以國內法和國際私法銜接爲紐帶;五是以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爲規範形式,以良俗習慣爲補充。由此,形成邏輯完善、體系嚴密的婦女婚姻家庭權益保障法律體系。

繼承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和家文化。現代婚姻家庭立法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揚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無論是在婚姻成立階段確立的婚姻自願原則,還是建立在婚姻存續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度,抑或離婚時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財產分割原則,都承繼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同時,在構建新時代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體系進程中,家庭美德佔據着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例如,民法典強調,夫妻應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同時,各地在貫徹落實法律規定時,也充分將家庭美德融入糾紛解決過程,使婦女權益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得到更妥善的保障。

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基礎理論研究。一方面,要闡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基本原理。具體而言,要闡釋好婦女婚姻家庭關係具有的共同體屬性和倫理屬性,及其帶來的婚姻家庭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平衡問題、婚姻家庭法律與倫理的平衡問題等。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時代性和前導性,從而引領家庭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性別平等、應對未來社會挑戰。

加強數字技術驅動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新興問題研究。隨着數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家庭領域的利益保護也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包括數字隱私侵犯、網絡暴力與誹謗、虛擬財產權益糾紛問題等。爲了應對這些新挑戰,必須細化數字隱私保護法律規定、健全網絡暴力與誹謗法律規制、明確虛擬財產權益法律規定。同時,還要加強數字證據收集與鑑定機制,強化網絡平臺監管責任,建立虛擬財產糾紛解決機制。

積極參與涉外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知識體系的構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解決婦女涉外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新問題,包括法律適用衝突問題、跨境家庭暴力問題、跨國兒童撫養權糾紛問題等。積極主動進行涉外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前瞻性思考,例如如何細化法律適用規則、如何防止跨境家庭暴力、如何健全跨國兒童撫養權糾紛處理法律規定等。爲國際規則制定共享中國應對方案和理論,包括積極參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等國際組織活動、推動區域合作機制建設、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國際婚姻家庭權益保護準則等。

本文爲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重點委託課題“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法律保護的中國經驗研究”〔CLS(2024)ZDWT41〕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成員:龍翼飛、夏吟蘭、李洪祥、李明舜、馬憶南、陳葦、蔣月、曹詩權、薛寧蘭、王歌雅、張學軍、楊遂全、郭兵、蘭青、林建軍、但淑華、孫若軍、王雷、郝佳、夏江皓、陳佳舉、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