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武漢):AI全流程賦能智慧教育新生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李琪 吳仁喜)近日,地質學專業的同學手機登錄“智學地大”,通過課程知識圖譜的知識點,認真觀察AI系統推送的“玄武岩”虛擬標本,按照AI規劃的個性化路徑進行預習。此時,地球科學學院馬強教授也同樣忙碌,智能備課系統已生成了虛實互動環節的定製教案,附帶AI學情分析報告,其中清晰呈現了班級掌握度、進度、知識點觀測等學習數據。

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智慧化教學的生動場景之一。

課堂上,師生藉助智學地大的數字資源庫,全方位、高精度觀察岩石礦物標本,交流心得、共享討論。“傳統的巖礦觀察需要學生跨越顯微鏡、標本盒、野外露頭等多個尺度,現在,我們的智能平臺在同一教學空間內呈現岩石標本的微觀組成、手標本結構和露頭構造,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提升巖礦分析能力。”馬強說道。

課後,教師通過“課堂時光機”,回溯到學生在“火成岩分類”環節存在集體遲疑,基於這一反饋,教師可針對性調整下一節課的教學策略。與此同時,回到宿舍的學生,通過與AI智能體對話鞏固知識、答疑解惑,完成學習反饋,實現學習閉環。

“智學地大”重塑教學流程與場景,打造開放協同、動態優化的智慧教育生態系統,爲學生提供泛在式、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體驗。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該平臺也以“通識築基、專業融合”爲目標,構建AI+通識/專業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數智素養。面向低年級學生開設《人工智能概論》通識課,以典型案例解析深化理論認知,以課內實踐訓練強化應用能力,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各學院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融合專業課程的智能化升級,涌現出如《智能油氣田工程》《礦產資源智能預測與評價》《數字海洋》等一大批AI+專業課程,推動學科交叉創新,爲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相關負責人表示,“智學地大”以“雙一流”研究生全英文學科課程羣項目爲基礎,全力構建國際化課程平臺。十大優勢學科課程羣、82門精品課程,從教案講義到教學視頻,從培養材料到雲端資源,全維度教育要素高度整合,推動優質資源的智能化匹配與全球化共享。

作者:程墨 李琪 吳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