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的養老因何越來越困難?有沒有辦法解決?

古代的《禮記》寫着:少有所教,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說明老有所養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夢想之一。

舊中國都是養兒防老。直到毛澤東時代纔開始實行社會養老的措施。二十世紀末實行社保,但困難越來越多。困難的原因是什麼?只有知道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據我所知,困難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沒有搞清楚養老的含義,也就是不知道養老的目的。

養老就是讓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吃穿住的生活有保障。而現在,老年人退休後發退休金,這些錢,你維持自己生活也好,養兒女孫輩也好,做生意賺錢也好,一概不管。這不叫養老金,而是叫退休後的退休金。退休金多的多到一月好幾萬元,少的少到一兩千元。老農民只有每月一百來元的補助,勉強夠買自己的柴米油鹽。

二,沒有考慮到與在職人員的關係,影響在職人員的勞動積極性。

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是原工資的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百,不比在職的同資歷同職位的人的工資少。在職人員不是成了楊白勞了嗎?累來累去在爲他人做嫁衣裳。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摸洋工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特權現象,各種各樣的補貼津貼,同資歷同職位的人,行政單位的退休收入比事業單位的多二分之一左右,事業單位的又比企業多二分之一左右。企業要靠本單位掙錢,一般沒有補貼和津貼。工人只能認命。誰叫你是領導階級?領導階級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嘛!

假如最高退休金低於最低工資,在職人員還會有怨言嗎?

三,沒有預先計劃好,臨到要拉屎了纔去挖茅坑。

行政事業單位到2014年才交社保金,企業單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交社保。個人開始交百分之二,慢慢升到百分之八。單位交百分之二十。企業單位的經濟情況突然緊張起來,效益降低。不管什麼單位,交滿十五年,到退休年齡才能拿退休金。快到退休的人員,繳費不滿十五年的,算繳費年數。

實際上,行政事業單位在2014年前,企業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都沒有交社保。企業的利潤大部分上繳國庫。福利費被單位用光了。退休金都是國家發放。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企業開始實行社保,要自己交費。沒有錢發退休金怎麼辦?讓下一代交費養上一代。據網上消息,退休金餘額將在2035年用光。很多年輕人收入少,交不起社保,收入多的怕今後拿不到社保,不如存銀行保險。所以社保收繳越來越困難。

這樣的社保設計,還不如農民打草鞋。俗話說:草鞋沒樣,邊打邊像。而這樣的設計,就是摸着石頭過河。到水深處摸不着石頭時,只能回頭,否則就會被俺死。

據說最近上級有個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給職工交社保。但現在有些廠礦和商店都要關門了,沒有錢交社保。

交社保的越來越少,而退休的越來越多,開支越來越多。養老越來越難。

四,怎麼辦

讓我們回顧一下毛澤東時代是怎樣處理這類問題的。

當時,體制內所有的人,從高幹到普工,退休時,連續工齡滿二十年的拿原工資的百分之七十。斷續工齡滿二十年的,退休金要少一些。

我母親,小學教師,1972年退休,退休金是22元9角。1976年,29元8角。

當時一般是居家養老,由兒女照料。無任何收入的孤寡老人住敬老院。生活和安葬都由敬老院負責。農村每個生產隊都有敬老院。城裡也有敬老院,由民政局管理。

現在是不是可以參照毛澤東時代的一些辦法。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舉,經濟相當困難。人民政府還是想法做到老有所養,少有所學,壯有所用,病有所醫。我們現在也可以辦免費的敬老院照料生活困難的孤寡老人。不是孤寡老人也可以住敬老院,但要把退休金全部交給敬老院。

養老金是福利,不是勞動報酬。退休金應改爲養老金,各種單位按同等的金額繳納和發放。因爲多繳多得,少繳少得,對越富的人越有利,對越窮的人越不利。過去多交的可以連本帶息退還。農民的養老金應低於城市。在國外養老的,不發養老金,其養老費用全部由自己或子女負擔。

這樣一來,養老難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