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進口戰略的轉向 從美國到巴西的深層意涵

▲2025年10月10日,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美方針對中國高科技與戰略產品加徵高達100%的關稅,中方則全面暫停美國大豆進口,並以稀土出口管制與港口限制反制。(圖/路透社攝)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全球貿易格局持續重塑的背景下,中國作爲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採購來源的變化不僅牽動農產品市場,更蘊含深層的地緣政治與產業戰略考量。自美中貿易摩擦升溫以來,中國逐步減少對美國大豆的依賴,轉而加大自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採購力道。這一轉向不僅是短期的貿易調整,更可能是長期戰略佈局的一環。

2025年10月10日,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美方針對中國高科技與戰略產品加徵高達100%的關稅,中方則全面暫停美國大豆進口,並以稀土出口管制與港口限制反制。這場衝突不僅動搖美國農業社羣,也再次凸顯中國以大豆爲籌碼的戰略運用。

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 催化效應

美中貿易戰是中國調整大豆進口來源的直接誘因。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方亦以農產品作爲反制工具,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導致進口量急遽下滑。此舉不僅反映出農產品在貿易談判中的籌碼價值,也凸顯中國在糧食安全與供應鏈穩定上的高度敏感。

2025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中國特定高科技與戰略產品加徵100%關稅,涵蓋半導體、AI模組、工業控制軟體等領域。中國隨即反制,宣佈自5月起已全面暫停美國大豆採購,並於10月擴大稀土出口管制,要求所有含稀土超過0.1%的產品取得出口許可。

這場升級使中國進一步強化「去美化」採購策略,尤其在大豆等農產品領域,轉向南美供應商成爲更具戰略必要性的選擇。大豆雖非高科技產品,卻因其政治象徵性與對美農業的影響力,成爲中國反制的重要工具。

巴西崛起 供應能力與政策配合的雙重優勢

巴西的大豆產業近年來迅速擴張,成爲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其農業政策鼓勵擴大種植面積與提升產量,並積極吸引外資投入農業基礎建設。中國企業亦參與其中,包括港口建設、倉儲物流與農場投資,進一步鞏固雙邊供應鏈。

巴西政府對中國的出口需求展現高度配合態度,在貿易談判、檢疫標準與通關效率上提供便利,降低中國進口成本與風險。這種政策協調性,使巴西成爲中國穩定採購的首選。

此外,巴西的大豆種植季與美國錯開,能夠在不同季節提供補充供應,提升中國的全年穩定性。這種「時間差」的優勢,使中國能夠更靈活地調配庫存與進口節奏,降低因天候或市場波動造成的風險。

糧食安全與戰略儲備 制度性考量

中國長期以來將糧食安全視爲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大豆雖非主糧,但其在飼料與油脂供應中的關鍵地位,使其成爲戰略物資。透過多元化進口來源,中國能夠建立更穩固的戰略儲備體系,應對突發事件或國際局勢變化。

中國亦積極推動「走出去」政策,鼓勵企業在海外建立農業基地與物流節點,形成「境外生產—境內消費」的閉環模式。這種制度性佈局,不僅提升供應鏈掌控力,也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

此外,中國政府透過期貨市場與進口配額制度,調控大豆進口節奏與價格波動,維持國內市場穩定。這些制度性工具的運用,使中國在面對外部衝擊時具備更高的韌性與調節能力。

▼巴西政府對中國的出口需求展現高度配合態度,在貿易談判、檢疫標準與通關效率上提供便利,降低中國進口成本與風險。這種政策協調性,使巴西成爲中國穩定採購的首選。(圖/翻攝新華社)

對美國農業的衝擊與反應

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對美國農業造成明顯衝擊。根據統計,2025年1至8月,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驟降至僅2.18億蒲式耳,其中6至8月更是零交付。美國農民普遍呼籲「要貿易,不要補貼」,認爲政府補助無法長期支撐農業生計。

川普政府預告將推出規模達100至150億美元的農民救助計劃,但因政府停擺而延宕。共和黨議員估計,農民可能需要高達500億美元的支持,但資金來源仍未明朗。

美國正積極向墨西哥、歐盟、日本、印尼等市場施壓,並開拓印度、非洲等新興市場。然而,即使談判成功,也可能趕不上今年收穫季,導致實質損失。大豆協會主席拉格蘭直言:「補貼只是傷口上的OK繃,無法取代市場」。

南美供應鏈 挑戰與風險

儘管巴西等國具備供應潛力,但其基礎設施、環境風險與政策穩定性仍存在挑戰。港口擁堵、運輸成本高昂、雨季影響收成等問題,可能干擾供應穩定性。

此外,南美國家的政治局勢亦不時出現波動,可能影響農業政策與出口條件。中國雖積極參與當地基礎建設與外交合作,但仍需面對不可控風險。

環境議題亦成爲潛在壓力。巴西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常伴隨森林砍伐與生態破壞,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平衡環境責任與糧食需求,成爲政策制定的難題。

結語 多元化與自主性是長期戰略核心

中國轉向巴西等國採購大豆,表面上是貿易調整,實則是糧食安全、地緣政治與產業自主性的綜合戰略佈局。透過分散風險、強化海外佈局與制度性調控,中國正逐步建立更具韌性的農產品供應體系。

儘管美方釋出恢復貿易的訊號,並預告高層會晤可能促成採購回暖,但中國仍堅持以取消關稅爲前提。這場大豆貿易的轉向,不只是兩國之間的糾葛,更是全球供應鏈重構與戰略思維演進的縮影。

▼這場衝突不僅動搖美國農業社羣,也再次凸顯中國以大豆爲籌碼的戰略運用。(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