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嵌入安地斯共同體的戰略意涵

▲2025年9月,中國正式成爲安地斯共同體(CAN)的觀察員國,象徵北京深入安地斯地區多邊機制的關鍵一步。(圖/取自Pixabay)

●湯名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近年來,中國積極透過區域組織觀察員身份滲透拉丁美洲的制度架構。2025年9月,中國正式成爲安地斯共同體(CAN)的觀察員國,象徵北京深入安地斯地區多邊機制的關鍵一步。雖然觀察員不具有投票權或決策權,但能出席會議、取得官方資訊,併爲中國與該區域建立政治經濟對話渠道。

透過深耕區域多邊體系 中國得以鞏固其在安地斯地區的影響力

安地斯共同體由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和哥倫比亞組成,是拉美重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該組織而言,中國的加入有助於引入新的投資並拓展貿易伙伴,以深化超過50年的區域整合進程。

更重要的是,此舉具顯著的地緣政治意涵。中國藉由觀察員身份進一步推進其「嵌入拉美多邊組織」的戰略,與其在該區域推動的基礎建設、能源和數位合作,如「一帶一路」倡議相輔相成。這種制度性存在強化中國在安地斯地區的影響力,並且針對美國的制度空缺趁虛而入。

事實上,中國已是多個安地斯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觀察員地位無疑將把雙邊經貿關係納入區域架構內予以制度化。同時,北京在拉美其他組織中亦採取類似策略,中國早已是拉美議會(PARLATINO)的觀察員國,並於2023年獲得中美洲議會(PARLACEN)觀察員地位,未來不排除尋求加入安地斯議會及南方共同市場議會等機構。

透過深耕區域多邊體系,中國得以在制度層面鞏固其在安地斯地區的長期影響力,進而影響我國盟邦巴拉圭。

在經貿與基礎建設方面,秘魯的錢凱港(Chancay)凸顯中國在安地斯地區打造戰略支點的作爲。錢凱港距離秘魯首都利馬不遠,是中國企業參與興建並控股經營的大型深水港。該港由中國遠洋海運(COSCO)與秘魯公司合資開發,中方持有60%股權,獲中國多家銀行近10億美元貸款支持建設。

錢凱港的不僅僅是一個商貿項目,更是中國在拉美地緣佈局的戰略節點。錢凱港賦予中國直接接觸安地斯地區礦產和農產品資源的門戶,同時也可能服務更大的戰略目的。美國國防部甚至警告該港具有未來「軍事雙重用途」的潛力,擔心一旦中美髮生衝突,中國可能利用錢凱港支援其海軍行動。

▼在經貿與基礎建設方面,秘魯的錢凱港(Chancay)凸顯中國在安地斯地區打造戰略支點的作爲。(圖/路透社)

美國必須加快提出有競爭力方案 否則北京將壯大在西半球的影響力

中國深化在安地斯影響的同時,東亞民主經濟體應審慎評估該區域的機遇與風險。安地斯國家擁有銅、鋰等關鍵礦產,是電動車電池、半導體等產業的重要原料來源。中資近年取得秘魯大宗礦山和港口控制權,秘魯Las Bambas銅礦現已供應全球2%的銅礦產量。

對臺灣、日本、南韓等而言,這既是參與原物料供應、投資加工的機會,也是供應鏈過度集中於中國的風險。若東亞民主國家不主動介入,未來可能在關鍵資源上受制於人。

美中競爭正從傳統基建擴展至數位治理、環境規範與新興技術等新領域。中國在安地斯提供電信設備、智慧城市系統,可能影響當地的網路基礎與監管模式。若拉美國家廣泛採用華爲5G、中國監控技術,則涉及數據主權、隱私標準等治理議題。

美國則倡導開放安全的數位基礎建設,鼓勵盟友提供替代方案,如開放無線接取網路架構,並強調網路自由。我國可發揮資通訊優勢,在數位貿易規則、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與美國共同參與拉美的數位治理規範。

截至2025年,中國已與三分之二的拉美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協議,以大規模基建投資換取政治經濟影響力。美國必須加快提出有競爭力的替代方案,否則北京憑藉對區內基礎設施和金融的掌控,將持續壯大在西半球的影響力。

華府近期推動加強近岸生產(Nearshoring)、擴充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授權等舉措,都是爲了彌補過往投入不足,拉近與中國在拉美競爭中的差距,我國應思考積極參與和投入近岸生產等機制,穩固地區的影響力。

▼美中競爭正從傳統基建擴展至數位治理、環境規範與新興技術等新領域。(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