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肢體無力、說話含糊 醫推磁刺激療法 助患者重拾生活自理力
中風是國人主要的失能原因之一,即使在急性期獲得及時治療,仍有許多患者面臨手腳無力、語言困難、吞嚥障礙或情緒低落等長期後遺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自2022年起引進「重複式經顱磁刺激」(簡稱rTMS),作爲中風後復健的輔助治療。(圖/院方)
中風是國人主要的失能原因之一,即使在急性期獲得及時治療,仍有許多患者面臨手腳無力、語言困難、吞嚥障礙或情緒低落等長期後遺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自2022年起引進「重複式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簡稱rTMS),作爲中風後復健的輔助治療,並與物理、職能、語言治療等專業團隊合作。截至目前已累積219位患者的治療經驗。
65歲的王先生在中風後留下右手無力與說話不清的困擾。雖然持續接受復健,但進步有限。經醫師評估後,他參與了rTMS輔助治療,並搭配規律的復健課程。治療數週後,王先生逐漸能自己扣衣釦、用湯匙進食,語言表達也更清晰。雖然仍需復健努力,但這些改善讓他重拾部分生活自理能力,也減少了情緒低落的情況。
另一位58歲的李女士因中風造成吞嚥困難,中風的後遺症讓他需要使用鼻胃管,無法獨自進食。接受rTMS搭配語言治療後,她逐漸能安全吞嚥半固體食物,並恢復與家人一起用餐的習慣,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院方表示,rTMS透過短暫、重複的磁場脈衝,刺激特定腦區,促進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幫助受損區域周邊的大腦功能建立新的連結。國際研究(如Stroke、BrainStimulation期刊)指出,rTMS作爲中風後復健的輔助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運動功能、語言能力及情緒狀態。
院方又說,需要強調的是,rTMS在臺灣經衛生福利部覈准的適應症爲難治型憂鬱症,中風相關應用屬於臨牀觀察與研究階段,並非急性期的標準治療。
桃醫神經內科主任劉家榛表示,「中風患者在急性期治療後,如何持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是我們臨牀非常關注的課題。rTMS利用非侵入性磁刺激,協助大腦功能重組,搭配復健可望增加患者的康復潛力。雖然效果會因個別差異而不同,但這項技術爲中風後的多元治療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神經內科醫師邱詡懷補充:「rTMS並非取代中風急性期的治療,而是康復期的一種輔助工具。透過磁刺激,我們嘗試促進腦部功能重組,搭配傳統復健,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自立的機會。」
院方強調,因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相當短暫,民衆一旦出現BEFAST徵兆(Balance平衡、Eyes視力、Face臉部、Arms手臂、Speech語言、Time時間),應立即撥打119送醫,把握治療契機。對於已進入康復期的患者,持續且多元化的復健是恢復生活功能的重要關鍵。除了傳統復健外,部分臨牀研究也在探討包括rTMS在內的輔助治療選項,患者可與醫療團隊討論,評估是否適合參與相關治療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