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
一、突破!低丰度氦氣提純技術全球領先
最近,“黃金氣體”氦氣領域迎來雙喜臨門:安徽萬瑞冷電自主研發的“低溫精製及脫氖裝置”在陝西延安完成工程驗收,產出純度高達99.99997%的超純氦氣(6N9級),這是國內首套實現該級別提純的裝置。與此同時,全國新增氦氣探明儲量40.7億立方米,蘇里格等6大氣田儲量均超2億立方米,徹底打破了“貧氦國”的標籤。
這項技術突破的意義遠超表面。要知道,我國天然氣中氦氣平均丰度僅爲0.03%-0.05%,遠低於國際富氦氣田1%-7%的水平。傳統提氦技術在這種“貧氦”條件下效率極低,純度長期卡在99.9999%關口。而萬瑞冷電的“聯合法”工藝首創四階耦合技術:通過催化脫氫初步富集氦氣,再用膜分離+變壓吸附深度脫雜,最後在30K深低溫環境下精準脫氖,實現24小時連續運行,年產能達40萬立方米。經第三方鑑定,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標誌着我國從氦氣進口國向技術輸出國的跨越。
更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氦氣儲量較2023年增長近5倍,杭氧股份等企業的氦氣銷量同比激增125%,國產液氦儲罐已實現自主可控。這意味着我國在半導體、量子計算等高端領域的“氦氣卡脖子”問題正在逐步化解。
二、氦氣憑啥被稱爲“工業血液”?
這種看似普通的氣體,實則掌控着現代科技的命脈。氦氣擁有兩項“獨門絕技”:一是液氦的沸點低至- 268.9℃,是維持超導環境的唯一介質;二是化學性質極度穩定,在高溫高壓環境下依然保持惰性。這兩大特性讓它成爲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醫療領域:一臺醫用MRI設備需要2000升液氦維持超導磁體,每天消耗約1%-2%的液氦量。全球23%的氦氣產量被用於醫療成像,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每週就要“喝掉” 120噸液氦。
航天軍工:火箭燃料輸送系統依賴氦氣加壓,俄羅斯奧倫堡氦氣廠更是其唯一的軍工級氦源,直接影響導彈和航天器生產。
高端製造:半導體晶圓加工需在氦氣保護下進行,芯片製造過程中每片晶圓消耗的氦氣成本超過10美元。量子計算機的超導量子比特同樣依賴液氦維持低溫環境。
正因如此,氦氣被列爲美國35種關鍵礦產之一,卡塔爾、俄羅斯等主要生產國均將其納入戰略儲備。
三、俄羅斯唯一氦氣廠遇襲,全球供應鏈警報拉響
就在中國技術突破的同時,國際氦氣市場傳來重磅消息: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奧倫堡氦氣廠,導致多次爆炸。這座位於俄烏邊境1400公里外的工廠,不僅是俄羅斯唯一的氦氣生產基地,更是全球3%氦氣供應的源頭,佔俄國內產能的62.5%。
地緣衝突對供應鏈的衝擊立竿見影。數據顯示,俄羅斯氦氣產量雖僅佔全球5%,卻是中國第七大進口來源國,2023年對華供應178萬立方米。此次襲擊可能導致歐洲航天發射延遲、半導體工廠減產。天風證券指出,全球氦氣市場呈現高度壟斷格局:美國、卡塔爾、阿爾及利亞、俄羅斯四國控制着88%的資源,而中國進口依存度仍高達87.6%。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正加速調整進口結構:美國氦氣進口占比已從2020年的25%降至5%以下,卡塔爾佔比升至90%,俄羅斯份額穩步提升。這種多元化策略雖降低了單一風險,但卡塔爾氦氣提取技術仍依賴美國授權,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四、全球氦氣市場將迎變局?
在供需兩端的雙重作用下,氦氣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
需求爆發:2025年全球氦氣市場規模預計達42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4.2%,半導體和量子計算領域的需求增速超15%。
供應重構:美國克利夫賽德氣田儲備耗盡後,卡塔爾成爲最大出口國,但2027年其主氣田將進入減產週期。俄羅斯奧倫堡氣田若長期停產,可能引發歐洲氦氣價格飆升30%。
技術替代:中國科學院團隊研發的鈷基量子材料可在無氦條件下實現超低溫度,飛利浦無液氦MRI設備已進入臨牀測試,這些創新或將改變市場格局。
對於投資者而言,天風證券建議重點關注兩類機會:
一是擁有自主提氦技術的企業,如廣鋼氣體(國內最大內資氦氣供應商)、金宏氣體(新疆氦氣提取項目落地);
二是佈局氦氣回收的環保企業,全球氦氣回收率目前不足20%,技術突破將帶來千億級市場。
氦氣這場“看不見的戰爭”,本質上是科技實力與資源控制權的博弈。中國在低丰度提氦技術上的突破,不僅改寫了全球供應鏈格局,更標誌着我國在關鍵礦產自主可控上邁出堅實一步。
隨着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新興領域的爆發,氦氣的戰略價值將持續攀升。如何在保障供應安全與降低成本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各國科技競爭的核心命題。、
本文源自:雲掌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