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來儀:川普訪中 難有重大突破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16日表示,川普訪中,難有重大突破。(本報資料照片)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16日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將持續數十年,川普第二任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會晤,是維繫公平美中關係的機會。然而,她強調不應對可能的「川習會」寄予重大期待,尤其當前美中關稅戰升級,可能面臨破局風險。
先前有報導稱川普希望在上任100日內訪中,但葛來儀指出,中方高層通常只在確認可取得正面成果時,纔會同意安排此類會晤,因此川習會仍存變數。她認爲,民間雖樂見川普與主要競爭對手對話,但美方不應期待在經濟與國安議題取得重大成果,而應集中精力在局部議題上爭取有利美國的進展。
葛來儀認爲,美中雙方任何協議都需要川普的讓步,包括放棄新一輪關稅,或取消對國安影響甚微的特定關稅。在可能的川習會中,葛來儀建議,川普應向習近平提出具體要求,尤其應堅持中國停止支援俄羅斯國防工業。若中方拒絕,川普應對協助俄軍的中國企業施加更嚴厲制裁,並敦促歐洲國家跟進。
在川習會的潛在議題中,對臺政策與美中科技戰將是雙方「不可妥協」的領域。葛來儀強調,川普不應在會談中討論任何限制美國對臺軍售的議題,也不應對統一臺灣的立場表示支持。此外,涉及美國先進技術轉移中國的問題亦應保持強硬立場,以防止中國提升其軍事能力。
此外,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1月有報告指出,中國解放軍軍事現代化主要目標是維護中共政權,而非準備與海外敵人開戰。報告作者、資深研究員希斯(Timothy Heath)表示,解放軍的政治考量與軍事目標互相沖突,使中國的戰備進度低於表面所見,而中國軍方從未發表佔領和控制檯灣的研究,讓他認爲中方高層幾乎沒采取行動爲侵臺做準備。
然而,學界另有不同看法。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艾立信(Andrew Erickson)認爲,比起強化作戰能力,有其他更便捷又低風險的方式可以保障政權。而對於解放軍的實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警告,儘管解放軍存在內部問題,但各國軍事高層仍不應將其視爲「紙老虎」,也不該僅用內部政治動機來解讀中國軍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