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富養娃”的後果有多嚴重?正在製造一批新型窮人,扎心了

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孩子,過着從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童年。

他們住大房子、吃進口零食、過生日直接請到迪士尼,甚至還沒進小學,就已經出國旅遊。

可這些被“富養”的孩子,卻經常喊出一句話:“我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

誰能想到,聽上去像是成人世界的倦怠,卻正發生在一羣十幾歲的孩子身上。

他們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是家裡沒人管,反而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可問題恰恰也出在這。

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身邊的一個案例。

那天,她去朋友家做客,吃飯時,朋友突然質問孩子:“你到底想幹嘛?”

孩子愣着,不說話,桌上還有他沒動的早餐,那是孩子最愛吃的煎餅果子。

孩子越是沉默,朋友越生氣,甚至氣到渾身發抖,不斷逼問“你說話啊,到底在發什麼瘋?”

博主說,朋友的兒子成績不錯,家裡的條件也很優越,他也沒有什麼叛逆行爲。

可是,最近孩子卻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不願上學,甚至說出:“不想活了”的話。

朋友帶着去諮詢心理醫生,醫生的判斷是輕度抑鬱,而原因卻讓朋友始料未及。

孩子竟然說:“生活太滿了,沒什麼想追求的東西,所以覺得人生沒意思!”

其實,這也是很多家長面臨的困境,明明給孩子創造很好的條件,他們卻反而說:“沒意思!”

其實,現在年輕的父母,童年大多過得不富有。

小時候想要一塊橡皮,要攢一週零花錢,新衣服永遠是堂哥堂姐穿剩下的。

但那樣匱乏的生活環境,反而每一個小確幸都能激發我們前進的動力。

而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世界就好像已經爲他們準備好了盛宴。

玩具堆成山,興趣班從不缺席,假期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環球影城。

童年是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幸福人生。

問題在於,幸福太容易到手,就會讓人失去對幸福的渴望。

一個孩子,從小什麼都有,哪裡還知道什麼是“獲得感”?

有個博主分享說,她的女兒9歲,英語說得溜,鋼琴彈得好,畫畫拿了獎,一切都優秀得不得了。

但她說:“我女兒一點都不開心。”孩子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做任何事都像在完成任務,完全沒有一個孩子該有的興奮。

我們大人以爲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可忘了,對孩子來說,“最好”不是你買來的東西,而是他親手爭取的過程。

沒有期待,也沒有付出,那些從天而降的擁有,也就無法激起內心的滿足。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人在特定狀態下,會產生一種巔峰體驗,那種專注、自我沉浸、充滿意義的感覺,是人最接近幸福的瞬間。

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推上高峰,體驗太早來得太滿,反倒會對所有新鮮事物失去興趣。

這就像一個人連續吃了十年鮑魚魚翅,再端上來一碗清粥小菜,哪怕營養更健康,他也提不起勁頭了。

曾有網友問過一個12歲的孩子:“你最期待的事情是什麼?”

他說:“我不知道。”

網友追問:“有沒有想做成一件事的感覺?”他還是搖頭。

你會發現,這種沒有目標感的孩子,其實並不少。

在北京兒童醫院,僅拒學的孩子一年就能接診上萬人次,更別提一到青春期,焦慮、抑鬱、躺平這些詞,已經滲透進越來越多中產家庭的日常生活。

爲什麼會這樣?

因爲當我們用盡全力想給孩子鋪好人生的路時,也不小心把他們原本該走的彎路全擋掉了。

沒有彎路的成長,是無法體會真實的世界的,他們沒有挫敗感,也就沒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沒有想要卻得不到的時刻,自然也沒有拼命爭取的理由。

父母越是捨不得孩子吃苦,孩子就越不會懂得生活的重量。就像你一直替他揹着書包,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書包有多沉。

真正讓孩子強大的,是在磕磕絆絆中自己修復、自己生長的能力。可是太多家長,把這部分人生,給代勞了。

很多人都走過這樣的誤區,給孩子買最貴的鋼琴,報最好的補習班,旅遊、玩具、衣服都不差。

可有一天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也不再對任何事情表現出強烈興趣。

其實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身上,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家長開始想辦法去改變。

比如,把零花錢改成每週固定發放,由他自己管理,想買玩具就要攢錢。

其次,不再替孩子安排全部的學習計劃,給他留下思考和選擇的空間。

起初孩子也許會很抗拒,也很不習慣,但幾周後,會發現孩子開始拿個小本子記賬,開始對“要不要花這筆錢”有自己的判斷。

慢慢的,孩子會爲了“想得到”的東西去而去努力,這微小的轉變,比任何輔導班都來得更重要。

所以,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我們把一切都準備好,而是教他如何爲自己準備好一切。

童年富裕症並不是富養本身造成的,而是在富養的同時,剝奪了孩子建立價值、尋找意義的機會。

給他衣服、玩具、旅行、好學校當然沒錯,但別忘了,更重要的是,教他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爭取這些。

教他在失敗中找到意義,在等待中品嚐希望,在努力中收穫成就。

與其給孩子一個豐盛的童年,不如給他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有時,愛不是多給一點,而是慢一點、鬆一點、少一點,讓他學會自己走。

只有經歷過迷路,他才知道方向的珍貴;只有嘗過挫敗,他才明白成功的甜。

孩子的人生,不需要我們一步步規劃好,而是需要我們在一旁默默陪伴,看着他在真實的世界裡,摔倒、爬起,然後,一步步走成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