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省份競逐S基金“新勢力”:江西入局、安徽領跑,萬億存量市場“求變”

《科創板日報》2月23日訊(記者 餘詩琪)S基金的“勢力”正在中部地區逐漸擴散。

日前,江西省首隻S基金——江西潤信贛投接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江西潤信贛投接力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

從去年開始,安徽、湖南、河南都有S基金成功落地,現在加上江西,中部六省中已有四地投身方興未艾的S市場。

一位基金負責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隨着國內私募股權市場進入存量整合階段,S基金作爲優化資本流動的重要工具,正逐漸從一線城市向中部地區滲透。

江西入局、安徽領跑

S基金(Secondary Fund)是指專門投資於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的基金,即購買已經存在的私募股權基金份額或投資組合,而不是直接投資於初創企業或成熟企業。

在一級市場,S基金作爲新興的退出渠道,在市場流動性不足的當下熱度日漸走高。不止一位投資人對《科創板日報》表示過,現在S基金的關注度明顯上來了,不少GP改變了態度,尤其是國資機構,會主動了解S基金的情況。

在中部省份中,國資成爲S基金的主要參與方。如新近成立的江西潤信贛投接力基金,就是由江西股交、恆邦保險、南昌軌交產投、江西贛投等國資平臺聯合中信建投共同設立,國資體系的出資額達到了80%。

而安徽的合肥市共創接力基金,其重要標籤就是“中部地區首隻國資體系的S基金”。牽頭的大股東興泰控股,是經合肥市國資委授權經營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團,曾發起設立了建信信託、徽商銀行等地方金融企業,其旗下的興泰資本管理着合肥市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市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興泰控股對合肥市共創接力基金認繳了11億元,持股39.29%。

合肥產投則是共創接力基金的第二大股東,此外還有合肥百大、合肥城建等近十家國資平臺一起出資,合計28億元,使得該基金成爲中部地區S基金中規模最大的一隻。

在中部省份S基金競逐中,安徽憑藉規模優勢與交易模式突破,成爲區域發展的標杆。今年1月,合肥市共創接力基金與上實盛世、科勒資本達成合作,完成了兩筆投資業務落地。且值得注意的是,其與上實盛世的合作,是一筆S基金認購另一隻S基金份額的交易。

兩隻S基金之間交易成功,被另一位市場化的投資人認爲是,S基金市場的流通性進一步被打開的信號。同時,她還提到,交易模式的突破意味着中部國資在S基金上的操作策略逐漸成熟,未來動作會更多。

湖南、河南的S基金雖然規模遠小於安徽,但實現了差異化的打法。去年10月,湖南省首隻綜合類S基金“湖南潤信常勤基金”(規模3億元)完成對某國家級產業基金子基金份額的交割,成爲中部首個涉及國家級基金份額轉讓的案例。

河南則以“跨省LP聯盟”模式構建S基金生態。和湖南同一時間,河南省首隻S基金“中金接續元亨(鄭州)基金”(規模7億元)落地鄭州高新區,由中金資本管理,引入湖北宏泰基建、蘇州東方產投等跨省國資LP。通過嫁接湖北、蘇州等地資源,河南可間接獲取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的項目池,彌補本地市場化GP不足的短板。

萬億存量市場“求變”

安徽、湖南、河南的差異化路徑,折射出中部省份在存量市場環境中的“求新求變”。

清科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Q1,中部地區私募股權基金存量規模超1.2萬億元,其中約15%的基金進入退出期。受IPO節奏放緩影響,退出已經成爲市場從業者普遍的困境。

在前述基金負責人看來,中部省份正面臨招商引資和存量基金退出的雙重壓力,由於區位原因在招引項目和GP(普通合夥人)天然處於劣勢。中部省份可以通過S基金形成錯位競爭,以靈活談判條件吸引GP、項目合作。

“現在市場上供遠小於求,很多基金受限於退出週期,出清意願特別強烈。通過S基金這種方式,中部省份在挑選項目上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更容易拿到優質項目的份額。”他表示,同時,S基金在退出上有着天然的優勢,因爲退出期短、折扣空間大,還能爲地方國資帶來較快回報。

但亦有從業者對《科創板日報》表示,S基金交易中非標準化資產估值缺乏統一標準,買方和賣方之間估值分歧相當大,經常出現S基金作爲買方市場佔據優勢,對項目估值要求苛刻,部分項目方因折扣過低不願出售,導致交易僵局的情況。

另外,當前中部省份S基金都高度依賴國資LP,在交易流程上需履行繁冗審批程序,與S基金高效流轉需求天然矛盾。

在以上基金負責人看來,現在中部省份的S基金仍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階段。目前,優質企業經歷了市場低谷期後“大浪淘沙”效應顯現,中部省份如果能借助 S 基金不斷鎖定優質項目,隨着市場信心持續修復,交易活躍度與案例數量纔會有顯著增長 。

在這場中部省份的競逐中,S基金既是行業退出困局的破局嘗試,也是地方國資創新策略的體現。未來,如何在“買方優勢”與“資產價值”間找到平衡點,將是中部S基金“新勢力們”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