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10萬億“三家”市場,向存量要增長
點擊圖片▲立即收聽
“智人之所以成功,秘訣在於懂得運用信息,並把許多人聯結起來。”
——尤瓦爾·赫拉利《智人之上》
文 / 巴九靈(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我在這才坐了三個多小時,就下單了兩件商品,一把剃鬚刀,還有龜背竹——在看到屏幕上那座‘夢中情臺’之前,我從來沒接觸過這個植物。”
在3月21日,小紅書主辦的家生活私享會上,一上臺,吳老師便指着自己的手機感嘆道。
臺下近百名來自家電、家居、家裝等泛家裝產業的企業高管則會心一笑。
吳老師是小紅書的“老朋友”了。
2023年,他帶着“滿心好奇”來到小紅書WILL商業大會,與來自歐萊雅、百勝中國必勝客、Babycare的品牌代表進行了一場圓桌對談。
如今,圓桌還是圓桌,但互動的對象卻變成了方太、棲息地這樣的家居家電品牌,以及小紅書商業耐消行業羣總經理昂揚。
這樣的碰撞蘊含着某種趨勢。
在吳老師看來,家電、家裝、家居行業是宏觀經濟促內需的消費關節處,是當前最重要的內需啓動點,只是“三家”行業的驅動力發生了蝶變——由過去依賴房地產,到如今仰賴企業自身的突圍和變革,而小紅書正在試圖幫助他們穿越這一週期。
正如吳老師現場所言:“小紅書已成爲一個生活方式的社區,在這裡討論的,都是對消費者的新洞察、新解讀,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最終被落地爲場景或產品的過程。”
一方從輔助走向臺前,正在摸索增長新思路,一方則以真實世界爲藍本,重構消費生產鏈路,彼此不失爲一場雙向奔赴。
“向存量要增長”
剛剛過去的2024年,“三家”行業迎來歷史性拐點。
共計1500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行業分批步入“以舊換新”紅利期,國補浪潮激盪。
以最早享受國補紅利的家電爲例。2024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實現10307億元,較上年增長12.3%,突破萬億大關,超過2017年的9454億元峰值,創下歷史新高。
而在去年10月享受國補落地的家裝家居行業,業績修復將在今年一季度顯現,據業內人士介紹,僅定製家居領域,第一波國補政策就有望爲企業貢獻10%至20%不等的增長。
到了2025年,國補發動機至少再添1倍“新燃料”,金額高達3000億,且更多相關品類將被納入其中。
好風憑藉力,“三家”視其爲未來幾年企業最重要的增長,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近期有媒體曝出,當前以舊換新政策規定“補貼產品僅限本省銷售”,爲搶佔市場,不少企業開始分散佈局,扎堆在各地開設子公司。
然而,聲勢浩大的國補只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三家”行業早已步入“向存量要增量”的時代。
由於房地產市場處於非景氣週期,新房成交及竣工帶動的裝修需求趨於回落,而數量龐大的存量房成了更爲剛性的需求源動力,全國平均有2.6%的存量房會進行更新裝修,而在一二線城市,這個比例是3.5%。
這其中,既包括二手房交易火爆帶來的重裝需求,也包括老舊住房翻新,更涉及房屋局部改造等多個方面。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家庭住房中,房齡20年以上存量房佔比超50%,其中,1990年以後建的房子佔據了85.6%,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房屋將一一進入“循環翻新”週期,成爲“三家”行業當前最主要的增長來源。
此外,局部改造也是不容忽視的“增長點”。自2019年以來,全國百城的泛家裝需求有50%由局部改造所激發,過去消費者對廚房、陽臺、客廳、衛生間的佈置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爲主,缺乏設計和協同,而隨着新需求的涌現,局改成了許多家庭翻新的第一步。
但瓶頸隨之而來,跟着房地產要市場,“三家”企業面對的對象是確定且單一的,如今的對象是多元而變化的某個具體的消費者。
據中裝協住宅產業分會2025年初面向產業端發起的市場調研結果,爲了追求新增長,大部分企業已放棄了與房屋中介合作的傳統獲客方式,其中74.4%被調研的家裝企業認爲,開發新媒體平臺、藉助網絡流量獲取客流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這樣的形勢下,當“遇事不決小紅書”成爲年輕一代的口頭禪,這個社區悄然構建起獨特的商業哲學,成了品牌們不容忽視的存在。
它的A面是一道數學題:最新數據顯示,小紅書月活達3億,搜索月活用戶佔比73%,搜索體量超過了百度的一半;這裡的用戶消費意願強勁。
B面則是一道經營命題:年輕一代消費者,貢獻了超過40%的全球消費增長,超過75%的年輕消費者主要通過電商或社交媒體獲取品牌信息並完成購買,因此,由50%的95後與35%的00後構成的小紅書社區可謂正中靶心。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小紅書,已悄然完成從“消費指南”到“生活操作系統”的躍遷,消費決策的場景愈發精細並充滿活力。
因此,吳老師認爲,“接下來(企業)要討論的問題,不是要不要上小紅書,而是要如何在小紅書上做好自己的產品。”
小紅書商業耐消行業羣的負責人昂揚表示,越來越多的品牌方現在定位小紅書,已不單單是一個圍繞種草的營銷命題,而是上升到了經營命題,成爲了企業經營戰略的一部分。
“所有企業都要做需求洞察”
國補的風同樣也吹到了小紅書。
截至去年11月,小紅書“以舊換新”關鍵詞搜索量近三月增長233.67%、閱讀量增長230.1%, 諸如#舊房改造等話題也在小紅書內獲得超31.7億次瀏覽,相關筆記量翻倍增長。
國補激發用戶搜索熱潮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將小紅書作爲“家生活”的決策入口。
過去兩年,89%的用戶在購買家電家居產品前都會在小紅書上搜一搜,小紅書上家居家裝內容的筆記數量增長了87.3%,相關品類的搜索量增加了403%,大量的家居家裝趨勢開始在小紅書涌現。
洞察與搜索已經帶來轉化,家裝家居的SPU(標準化產品單元)GMV增速達176.3%,家電達145.3%,增速遠超行業大盤。
對小紅書而言,國補也只是一支催化劑。
自2013年以分享跨境購物的pdf文檔破圈開始,小紅書便已觸碰到了中國消費升級的神經末梢,並意外構建起信任傳遞的最小單元——真實個體的經驗分享。
這十年來,它們一直試圖以真實世界爲土壤,挖掘真正的商業生命力。
小紅書上90%的社區內容來自普通用戶,內部對此有個拗口的稱呼:“海量用戶主動的非結構化表達”,這意味着在小紅書社區所感受到的,往往是特殊場景下的複合性需求。
AI大模型的加入,讓這種理解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從過去“大數據”只能理解關鍵詞之間的聯繫,到得以“讀懂”每一篇筆記裡用戶的真正意圖並將意圖形成量化的知識圖譜。
這些海量的知識圖譜最終化作一個個待開的“需求盲盒”,令小紅書在作爲一個社交平臺的同時,也成了一個罕見的消費者“行爲數據庫”。
這爲小紅書構建了第二道護城河:成爲品牌們特殊的“諮詢顧問”,希望能持續幫助許多人回答一個永恆的商業命題:人們到底被什麼激發了需求?
嘗試已不再停留在理論階段。
2024年,一款由林氏家居和小紅書“共創”的“包包椅”開始在社區風靡,新品上市10天GMV過千萬,“包包椅”搜索指數提高100倍,當季品牌搜索指數提高101%。
它因收納起來酷似女性手提包而得名。這款單品的研發,源於小紅書對幾大看似無關的數據標籤集成:“愛包”的女性+“單椅”的需求趨勢+追求沙發質感。
當沙發這一不性感的紅海,遇到新生的藍海“單椅”,便創造出了“包包椅”這樣的傢俱新物種。
無獨有偶,當不性感的熱水器賽道、電視機賽道遇到小紅書,又激發了“小私湯”“藝術壁畫電視”這樣的“新定義”。
小紅書將熱水器營銷的溝通場景外延到“給孩子洗澡”“護膚”“泡溫泉”等直觀場景,將熱水器的營銷人羣從低頻的家居家裝人羣擴展到母嬰人羣、美膚人羣、精緻生活人羣,“小私湯”應運而生——這是根據卡薩帝熱水器“富鍶礦泉浴”的賣點給新品創造的新暱稱,最終爲品牌沉澱了7000+篇來自用戶主動分享的產品使用體驗筆記。
創維的壁紙電視同樣是一次“自賣點轉向買點”的共創實驗。小紅書站內洞察出家裝風格中對於極簡風和藝術化的偏好場景,並從電視的上下游搜索詞中洞察出電視背景牆的熱度,以超薄無縫貼牆✖裝修場景✖極簡風人羣做精細化內容的分發,並以百變的200多張藝術壁紙進行場景適配。
對此,聖香表示,如今企業在創新上已非常超前,而“小紅書能幫助大家的是把產品的長處優點和用戶需求的連接線找到,幫大家把賣點轉移成買點。”
在昂揚看來,廣義的種草包含怎麼理解品、場景、內容,而狹義的種草就是需要在廣義的種草之上加上全域轉化,在小紅書買,也可以去其他電商平臺和線下外溢購買。
“美好”是一種生產力
小紅書與品牌們要打的,是一場長期的宏觀轉型之戰。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政策語境中,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被簡化爲三個大類:消費、投資、出口,又稱“三駕馬車”。
儘管如具身機器人、DeepSeek等性感的賽道層出不窮,但主導我們經濟的核心依然是這“三大”。
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爲44.5%,投資方面爲25.2%,出口爲30.3%,形成“四二三”格局。而未來理想的格局是“五三二”,即中國的消費拉動應占GDP的50%左右,成爲“三駕馬車”的主動力,投資拉動從40%降到30%,出口拉動從30%降到20%。
從某種意義上,“三家”企業是這次轉身的行業先鋒。
代表內需的宏觀指標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排名第一的汽車佔10.3%達5萬億。
與此同時,家居家裝行業價值5萬億,家電亦是5萬億,“三家”10萬億的市場空間,佔據中國消費市場的20%以上,因而成爲吳老師口中“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內需啓動點”。
但從投資和出口導向,轉爲消費導向,需要找尋一個新的持續循環的驅動力,他將這一驅動力濃縮爲兩個字:美好。
“美好”,在吳老師的語境裡一直是個特別的詞彙。
兩年前小紅書WILL商業大會上,吳老師曾開玩笑說:“世界上沒了小紅書不會怎樣,但因爲有了小紅書,會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發生。”
“美好”最初是他對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寄語。
2014年,在女兒18歲時,他寫下散文《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文章裡他感慨道:
“美好”如今也是他對新格局下企業經營的寄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將激發出新的需求,對它們的滿足成爲企業轉型升級的原始起點。”
那天在現場,他最後總結說:
在數字世界的狂飆中,那些探求和守護人性溫度的經營者,終將在時間的長河裡獲得犒賞。
點擊視頻▲立即觀看
本篇作者|和風月半|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4月15日—4月16日,與吳老師一起走進海信日立燈塔工廠,見證智能製造的前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