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利好!個人消費貸款納入貼息範圍
中經記者 郝亞娟 張漫遊 北京、上海報道
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
在此之前,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強調要有效釋放內需潛力。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
擴大消費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方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指出,隨着居民服務消費支出比例的不斷提升,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符合監管要求的背景下,針對服務消費領域創新產品,適度擴大居民消費貸規模,降低消費貸利率,拉長還款週期。
促消費政策還將進一步加碼
本次政策聚焦對象是“個人消費”與“服務業經營主體”供求兩端。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貼息,有利於通過財政金融聯動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貸成本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更好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要抓好貼息政策組織實施,加強部門協同,簡化辦理手續,推動政策儘快落地,同時嚴格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財政資金用好用到位。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指出,國常會部署的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行業貸款貼息政策,核心是通過財政金融聯動來提振消費、激活市場,旨在降低居民信貸成本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對衝外需波動,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推動消費基礎設施升級和服務能力提升,助力經濟結構的長期轉型。
曾剛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稱,在個人消費需求端,針對購車、家電煥新、文旅消費等大額支出,鼓勵銀行合理設置貸款額度與期限,並通過財政貼息將實際利率進一步壓降;在服務業經營主體供給端,對餐飲、家政、托育等服務行業的中小微企業,按貸款期限給予貼息。“對個人而言,可減輕消費支出壓力;對服務業經營主體(如餐飲、家政、養老服務機構等)來說,能降低融資成本,有助於其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服務供給。”
業內人士認爲,此次國常會提到的消費貸貼息政策與下半年我國提振消費的方向一脈相承。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指出,擴大內需是下半年以及未來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也是近年來政策的明確導向。在關於擴大內需的政策部署中,本次會議對消費的着墨多於投資,體現了政策向民生消費傾斜的導向。會議強調要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並提出了下半年擴大消費的三大主要抓手。一是擴大商品消費,預計下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仍將是政策主要發力點。二是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預計未來政策將圍繞家政、居住、健康、餐飲住宿、養老托育、文娛旅遊、教育體育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從擴大多元化、物美價廉的服務供給,優化服務消費環境,創造服務消費場景等方面進行發力。三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爲,下半年促消費政策有望進一步加碼,可能進一步上調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資金額度,在全國層面發放消費券和消費補貼,將促消費範圍擴大到包括旅遊、出行等在內的服務消費和一般商品消費,財政與金融政策聯動,對重點領域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等。
金融機構需精準對接需求
連平分析,當前個人一般消費貸額度在20萬—100萬元不等,還款週期短則不足1年,長則不超過3年。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個人不含住房貸款的消費性貸款餘額爲21萬億元,佔全部住戶部門貸款餘額的比例爲25.4%。因此,消費貸餘額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拉動新增信貸2000億元以上,拉動居民消費支出。
針對國常會部署的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曾剛認爲,銀行業可精準對接需求,擴大政策覆蓋。具體來看,針對個人消費端,梳理購車、家電、文旅等重點消費場景,設計匹配的貼息貸款產品,明確貼息後利率、額度、期限等核心要素,簡化申請流程(如線上提交材料、快速審批),降低居民獲取信貸的門檻。針對服務業經營主體,聚焦餐飲、家政、托育等行業的中小微企業,主動摸排融資需求,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或有擴張計劃的企業,提供定向貸款支持,並清晰告知貼息政策細則(如貼息比例、申請條件)。
交通銀行零售信貸部相關人員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促消費方面,該行將激發改善型消費活力,深度切入場景和重點客羣。積極發掘與融入文化、娛樂、旅遊、體育等新興服務型消費場景,開展促消費主題營銷活動,爲客戶在場景內提供更便捷、優惠的融資產品和服務,提升消費者消費意願。銀行可考慮從年輕客羣、特別是新市民進行切入,他們往往對上述消費領域興趣濃厚,可從源頭出發,促動多個服務消費領域增長。
“同時,銀行應加強風險管控,確保資金合規使用。嚴格審覈貸款用途,通過合同約定、貸後跟蹤等方式,確保貸款真正用於個人消費或服務業經營。另外,銀行須配合財政、監管部門做好貼息資金的核查,建立臺賬記錄貸款發放、貼息申請等全流程信息,保障資金使用透明、高效。”曾剛說。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