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四接環評展延避罷樑風暴?發電的也要搞政治

臺電四接爭議環評補件期限明天截止,不過環境部透露,昨天已經收到臺電來文申請展延5個月,理由只寫「因故展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明天是臺電四接環評補件最後期限,環境部透露臺電來文申請展延至年底。因臺電 只寫「因故展延」,引發諸多揣測。不過審計部今天剛好公佈總決算報告,指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並未達標,臺電的重要決策又語焉不詳,國家能源政策玩成這樣,臺電即使被訓練得再政治,恐怕也無法達成穩定供電的任務。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含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引發爭議,填海造陸案由最初 的29.8公頃減爲18.3公頃(2.0版),環評失利後,臺電再縮減至14.5公頃(3.0版或稱東移案);基隆市長謝國樑認爲會對環境、市民安全及港務營運產生危害,且範圍與前市長林右昌任內核發開發同意函不同,依法廢止同意函,要求臺電再提申請;至於環評補件期限則爲本月31日。

臺電不依基隆市府的要求,以「舊計劃無須新同意函」提起訴願,農業部果然「配合」撤銷謝市府的處分,手法一如環保署(環境部前身)撤銷臺中市政府對中火的裁罰及經濟部撤銷桃園市政府廢止3家SRF廠商進駐桃科的處分,四接彷佛又活了過來。

但令人意外的是,臺電又接續出招,原本最晚明天要環評補件,臺電悄悄申請展延到今年底,卻未說明真正原因。發起四接公投領銜人王醒之解讀,臺電可能選擇暫避下風頭,因爲一方面是「罷樑」行動正在進行,二方面臺電可能還摸不清楚賴清德總統成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到底打算怎麼做能源配比,所以不敢貿然送件。

罷樑與賴清德總統的能源政策走向,的確是四接案兩個最大的變數。臺電日前也表示,四接案已被泛政治化,爲避免和「拆樑」行動連結,展延應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特別是林右昌已與罷樑行動緊密連結,林、謝戰場從罷免案延伸到四接,臺電選擇展延,當然是政治考量。

至於賴清德總統成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別說臺電摸不透,恐怕綠營中人也有同樣的困擾。賴清德一方面延攬童子賢、李遠哲,一方面也告訴綠委「就讓童子賢、李遠哲講他們的,你們一樣講你們的」,臺電很難從這些蛛絲馬跡去揣摩賴清德的真正想法,再拖5個月,等氣候變遷委員會開過會再行動,自然穩妥些。

臺電採取觀望之際,審計部稍早公佈去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在查覈推動能源轉型部分,指政府規畫2025年、2050年達成綠能佔總發電量之20%、逾60%的政策目標,但至去年底,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短缺1582.3MW,差額有逐年擴大趨勢;至於風電,契約容量尚不足120.8MW,風機裝置比率僅約五成。總之,結論就是綠電推展未達成整體預期目標。

換句話說,民進黨政府規畫的綠能路徑並未具體實現,甚至差額有逐年擴大趨勢,臺電在夾縫中求生存,其實走得很辛苦。四接案只是一個縮影,環評能展延五個月,也許可以躲開罷樑、固樑政治風暴,但五個月後,臺電未必就能摸得清民進黨能源政策的主旋律。

民進黨政府一路走來,把臺電訓練得很政治,但搞發電、送電的,變成也要搞政治,而且政治凌駕專業,民進黨又要如何帶領這個國家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