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爆爭議!四接案限20人發言 環團批設「環評防火牆」
多個環團24日在環境部門口舉辦記者會,並批評環境部啓動環評總體檢的同時,卻首開惡例藉抽籤方式限縮公民參與,使環評大會變成「過水環評」。(蔡佩珈攝)
四接案將在26日闖關環評大會,卻僅開放20位中籤的民衆進場發言,引起爭議。多個環團24日在環境部門口舉辦記者會,並批評環境部啓動環評總體檢的同時,卻首開惡例藉抽籤方式限縮公民參與,使環評大會變成「過水環評」,呼籲四接案退回專案小組,並針對替代方案、安全等5大議題分批開會釐清。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環境部會議空間可容納逾20位民衆參與,四接案的初審會議,就有近60位民衆入場發言,然到關鍵的大會審查,環境部卻大幅縮水環評參與權,恐導致民衆疲於動員提高中籤率。若中籤者多偏向同一立場,將產生公平性疑慮外,也無法呈現多元意見,民衆願意花時間、精力參與環評會議達意見,政府應珍惜而非打壓。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表示,環境部進行環評總體檢的同時,卻搭建「環評防火牆」,首開惡例用「抽籤」壓縮公民參與空間,讓環評大會變成「縮水環評」、「過水環評」,形同預告環評總體檢及環評法修法方向,將更服務於經濟部的意志,往開發主義靠攏。
他強調,環境部爲配合臺電,刻意將港務營運、操船安全、海洋生態議題討論擠在同一天,環委僅被動聽取列席人員意見,也沒有實質審查就直接送交大會,若環境部想避免疲勞審查,應讓四接案退回專案小組,並針對替代方案、安全議題、港埠營運、海洋生態、景觀衝擊等5大議題,分批開會釐清。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指出,環境部以抽籤方式決定發言者,已違反奧爾胡斯公約關於資訊近用、公衆參與決策的規範;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則表示,現在正值環境影響總體檢階段,如何讓多元意見納入環評審查程序,更是處理爭議案件的重中之重,希望環境部能思考該如何讓不同的立場有公平發言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