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全臺電纜地下化」只是喊爽?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灣,造成全臺近三五○○根電杆倒斷,全國近一一○萬戶停電,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天宣示推動電纜地下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丹那斯颱風、上月底連八天豪雨、楊柳颱風,連着三場巨型天災重傷中南部,受災戶多到讓政府頭皮發麻;卓揆南下勘災時看到停電戶數如此之高,說出評估全臺電纜地下化的豪語,這話確實讓受損的停電戶很受用,但不禁擔心卓揆搞不清楚政府財政扛得起嗎?力推全臺電纜地下化該擺在施政優先嗎?或者真只是信口開河?

臺灣地狹人稠,人口密集聚居在都會區,對架空電纜的忍受度偏低,因而創造了近46個百分點電纜地下化程度,遠比近鄰日本南韓都高得多,這幾十年的電纜地下化投資是個天文數字,卓揆隨性一句全臺電纜地下化,財政能否負擔是大問題,更關鍵是有無必要。

都會區的架空電線、電杆確實是鄰避設施,尤其電杆都以電線相連,以電杆埋設深度地下佔六分之一,脆弱點都在地表,強風一刮,電杆即整排被電線拽倒或拽斷,看到這場景官員有電纜地下化的連想可以理解,問題是地下電纜建設費用至少是地面電杆的十倍或更多,而且地下電纜的維修費用也高得多,應否短時間全面地下化?有討論空間。

架空電纜確實維護容易得多,升空雲梯肉眼即可確認,同時變電箱等配電設備都附掛在電杆上,一目瞭然;地下電纜複雜多了,先要找到地表的人孔蓋,因爲也是惹人嫌的鄰避設施,因此道路施工時會把人孔蓋降到地表下,再以瀝青等鋪料讓地表平坦,萬一地下電纜故障,光找人孔蓋的位置就是不小工程,找到後開挖,從人孔才能下到地下管線維修。

地下電纜先要克服水往低處流的潮溼及積水問題,電力設施很怕水氣,原先設計良好的地下管線,遇上潮溼耗損率相當高;地下管線另個問題是蟲害,光是白蟻就能把電纜大量損毀,維修的難度非常高,經常損害到相當嚴重纔會察覺,想及時搶救都難。

卓揆口出全臺電纜地下化確實苦民所苦,但牽涉盤根錯節的問題,恐怕要先搞清楚問題的複雜,否則爽話一句可要付上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