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梅雨影響臺灣有許多人為因素

太陽能板密集覆蓋可能是影響臺灣梅雨季的氣候因素之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時序進入「芒種」,意味梅雨季即將終了,天氣漸次增溫。今年這梅雨季讓大家有感,因爲實在不像過往;既沒「清明時節雨紛紛」,雨水更是少得讓人詫異;更讓人不解的是:臺灣的梅雨季與華南、長江流域的梅雨季只有名字相同,緯度不同,竟然梅雨季差這麼多。其實,這一有臺灣特色的梅雨季,不是大氣因素,懷疑因空氣污染而生。

臺灣今年的梅雨季大致可切成兩段,端節前高溫炎熱,端節後下大雨,但不是常態梅雨,而是以入夏後的西南氣流爲主;五月中端節前北臺灣有雨,彰化以南西部濱海的地區則幾乎零降雨,天氣圖乾爽一片;端節後西南部大雨連連,但這雨雖勉強因時間近歸爲梅雨,但其實與夏季降雨關係較大。

亞洲、華南甚至到華北的梅雨雖因緯度不同發生的時間也有早晚之差,但梅雨的源頭則一,都是印度洋水氣翻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華南,會合春夏之際的西南季風,形成華南雲雨帶;遍灑華南平原、長江流域,甚至接近黃淮,往東則渡海來臺。華南梅雨區覆蓋極廣,更關鍵的是千百年恆定的循環,雖偶然氣虛成所謂的「空梅」,但整體的差異不大。

今年臺灣的梅雨有較大的差異,因爲大氣因素之外還有人爲因素。臺灣的地形若從宜蘭南端往西南斜切,到彰化出海貫穿臺灣分爲東、西臺灣,赫然發現東西臺灣降雨差異真大,原因不在大氣因素,而是自中臺灣以南完全遭太陽光電板覆蓋;從高山、草原、潟湖,一路到農田、海邊,不管地形有什麼變化,無所不能的人類全都以太陽能板覆蓋。

太陽能板最上層是玻璃框,可完全反射外來的光線;中層是電池層,其材料是毒性甚高的蓄電體,大家認爲光電板毒性很高,正是指中層的電池層;大家認知太陽能光電板毒性很高,主要是指中間的電離層;有關單位雖然一再強調光電板回收的重要性,但以光電板二十年的壽命,臺灣地區的光電板回收纔剛起步不幾年,到底成效如何?還在摸石頭過河階段。

影響臺灣梅雨季的氣候因素正是南臺灣遭太陽能板密集覆蓋,當太陽光遭光電板反射,被太陽能板覆蓋住的地表就像大悶鍋,怎可能不帶來增溫後遺症?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