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軍人搶著奉承 只怕反而害慘執政團隊?
民進黨上臺以來,抗戰紀念規模縮小,圖爲國防部公佈「二戰暨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系列活動。圖/軍聞社提供
日前聯合報獨家披露: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80週年,國防部史政編譯處預定出版紀念專書,已經完成編輯、校訂,卻在即將送印之前,被直屬上司政務辦公室下令取消。國防部對此也未否認,而表示「因應敵情威脅嚴峻,且俄烏戰爭、以伊衝突等近代戰爭型態轉變快速,國防部年度出版品,以譯介無人機等新世代軍武科技發展、全球戰略情勢分析等戰備亟需書籍爲主,俾助益建軍備戰實需」。
抗戰紀念專書屬於「史政」,介紹軍武科技、戰略局勢屬於「編譯」,兩者都屬史政編譯處業務,所需人力專長並不相同,不存在互斥關係。更重要的是,書籍編纂需要幾個月時間,史編室任何出版計劃,前一年(甚至更久)必已排上期程。至於兩岸局勢嚴峻,乃至無人機的重要性崛起,這些趨勢也都已經存在數年,絕非臨時出現。難道國防部自承昏聵到前幾年沒注意時局,最近才大夢初醒?
至於國防部今年唯一冠以「抗戰紀念」的活動,是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音樂會。這種放入時代歌曲的「敘事音樂劇」,是軍方文宣系統應對重大節慶的常用模式。然而今年大部分段落與抗戰無關,僅有勝利時創作的「凱旋歌」、「恭喜恭喜」、「臺灣光復紀念歌」,且均僅以背景音樂呈現。領導抗戰的蔣委員長完全消失,照片中出現的蔣夫人宋美齡則成了「婦女」。更「有趣」的是,如果對歷史不瞭解的觀衆,從頭看到尾也不知道,到底「抗戰」是什麼?這場戰爭的對手是誰?
總之,就是嘴上宣稱中華民國是抗戰主體,譴責中共曲解歷史,但是紀念活動要儘量減少,少數殘存的項目,內容也要避提抗戰,「中華民國」也只是帶出更多「臺灣」的串場發語詞。
問題在於,對當今政府或賴清德總統,「抗戰」真的是如此禁忌嗎?去年6月16日,賴總統主持陸軍官校百年校慶時說:「陸軍官校成立之時,正逢國家危亡、內外交迫,當時走進陸官的年輕人,爲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踏上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征途,展現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戰功彪炳。」
外界當時立刻注意到,「東征、北伐、剿共、抗戰」這些1945年之前的戰史,過去八年蔡英文總統通常含糊帶過,賴總統卻不避說出。
更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時代面對類似歷史議題,往往是「民進黨政府」略而不提,但國防部仍維持傳統的紀念活動,規模雖不能與過去相比,至少表面上不失傳承。如今卻儼然「宮中府中俱爲一體」,國防部對綠色執政的配合度,上升到新高度。
這該說是因爲換上顧立雄擔任部長?或是「綠營青年軍」首度隨顧部長進入國防部,成爲核心幕僚?或是軍方將領們愈來愈懂看風向,知道軍人退伍年限嚴格,必須「珍惜青春」趁機表態,否則就要註定失去更上層樓的機會?
國族認同是高度主觀價值判斷,軍方倒向綠色史觀,客觀上很難說一定錯。令人憂心的是,軍方對自身專業缺乏堅持,層峰風向一出,底下搶着表態,而且絕對不僅限意識形態範疇。例如先前馬總統呼籲節能減碳,國防部立刻提出,部隊演習減少實彈射擊,中秋節也不可以舉辦烤肉。蔡總統與賴總統都把無人機當成「國家隊」重點發展產業,國防部立刻配合提出,要向民間廠商採購五萬架商規無人機,中科院產製或外購者還不算。至於未來「每三人一架無人機」的國軍,到底要如何運作?顯然是先買再說。
這種心態的最坦率例子,是扁政府後期的部長李傑。他面對外界抨擊軍中「去蔣化」,回答:「將來再把銅像搬回來就是了!」
然而也別忘記,當初「演習不打實彈」、「軍中禁止烤肉」乃至「拆銅像」,對馬政府與扁政府的聲望,其實是弊遠大於利。政府高層在「享受」國防部表態配合之時,可能也要當心:軍人相對直來直往的職業性格,一旦急着逢迎事上,往往暴衝過頭,最後反受其害的,恐怕是「主子」本人。
民進黨上臺以來,抗戰紀念規模縮小,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80週年,國防部史政編譯處預定出版紀念專書,已經完成編輯、校訂,卻在即將送印之前,被直屬上司政務辦公室下令取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