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郭智輝的4千億美元「舉例說」 就是在測風向

經濟部長郭智輝(左)昨針對美國關稅問題在高雄與傳產業者座談,席間釋出兩個訊息,一是要不要比照日韓答應美國的條件開放市場,二是臺灣可能投資美國4千億美元,是該由政府投資還是民間籌資?圖/中央社

郭智輝的幾句話,又掀起軒然大波。經濟部長郭智輝昨天南下和中小企業閉門座談,席間釋出兩個重要訊息:要不要比照日韓答應美國的條件,開放市場;其次,臺灣可能投資美國4千億美元,是該由政府投資還是民間籌資?

事後,爲免外界以爲投資4000億美元是臺美雙方談定的條件,經濟部趕緊發佈部長的逐字發言稿,強調只是「舉例」,是用日韓承諾投資的規模來推估。

當然,也許不能夠將郭的談話直接簡化,臺灣打算用4000億美元投資美國,換得日前宣佈的20%或更低的關稅,但是經長所謂舉例的這些話充滿了測風向的意味。產業界聽到的反應是,爲什麼經濟部長拿這個問題去問無能爲力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有業者甚至私下說,官方不是應該去問問三大工商團體、電電公會、半導體公會,這些有能力帶頭籌資的產業嗎?

很顯然的,目前談出來的20%對等關稅,衝擊所在正是這些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臺灣輸美產值佔比最大的半導體及ICT產業則是落在美國調查的232條款談判的範圍內,這項談判的稅率迄今不明,只有可能是針對不同國家、不同製程給予差別稅率。眼下臺灣要不要用比照日韓用更大的投資換取較低的稅率,官員就先以此詢問現在對稅率最有感的產業。

可是,經長用這樣子幾句話詢問中小企業是極不負責任的。看看日本承諾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南韓說要投資3500億美元,難道都是有如在市場買菜,隨便喊價出來的嗎?他們一定都是經過仔細盤算,也想清楚要用什麼樣的模式來實現承諾。臺灣能因爲是郭智輝所謂「第三個談判的國家」,就一定要加碼?完全不考慮臺灣與日韓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較、產業結構的差異?這也未太簡單粗暴了。

更重要的是,臺美關稅談了五輪,關於臺灣該讓什麼、有能力投資美國多少?應該是由政府相關單位先模擬推算,並提出完整的方案,逐一綿密與相關產業討論,再做調整,據此向美方傳達臺灣社會的共識。現在不僅黑箱作業,官員還像昨天這樣與民營業者隨口廣泛地交換意見,並不是真正的溝通,不僅有失專業也不負責任,更如同把美方壓力強壓在產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