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光電僅損0.4%?郭智輝粉飾太平卻避談韌性
中臺丹娜絲重創南臺灣電網,其中嘉義新塭滯洪池光電廠更是滿目瘡痍。不過經濟部長郭智輝卻表示,這次風災造成光電受損容量,僅佔全國總設置容量的0.4%,損失甚微。這個說法明顯是爲了民進黨的錯誤政策而粉飾太平,也失去一個最好的檢討光電政策、體檢光電韌性的時機。
在前任蔡英文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臺灣大力發展離岸風電和光電。一般來說,大規模發展光電的國家除了必須日照充足,多半幅員遼闊,或人口密度較低。而臺灣是否能滿足這些要件,其實就有很大的疑問。
而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下,「到處種電」成了過去幾年臺灣的全民運動。爲了彌補土地不足問題,「向水爭地」的水面發電,或者「向山爭地」、「向樹爭地」的砍樹種電歪風,亦層出不窮,屢屢成爲焦點。
而這次受創的光電案,都恰好與這些爭議不謀而合。高雄大樹光電案是「向山爭地」、「砍樹種電」的典範;嘉義新塭滯洪池光電案則是「水面光電設備」;屏東佳冬外海的「光電系統浮臺試驗」,則是更爲激進的「離岸光電」。這些慘痛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讓民進黨政府檢討未來政策?
而所謂的「裝置容量只損失0.4%」,更是避重就輕說法。以此次風災爲例,根據氣象署的資料,瞬間風速最大的出現在雲林口湖,約爲17級風;嘉義雖然也遭強風侵襲,但根據媒體報導,瞬間最大陣風爲16級。而建置此光電設施的雲豹能源過去曾宣稱,自己的光電板可抗17級強風,爲何「可抗17級強風」遇到16級強風就全部被摧毀?這難道不需要個案檢視?
而比個案檢視更大的問題,是光電板到底能抵禦多大的強風,過去並無實際驗證。雖然16、17級強風過去並不常見,但在極端氣候侵襲下,未來很可能會從「不常見」變成「不罕見」。如果強風的範圍更大、等級更高,遍佈四處的太陽能板是否會變成另一場災難?這當然也是主管的經濟部應該要整體體檢之處。
爲了「風光發電」,臺灣付出了太多人力、物力,臺電也因爲高額的躉售電價而連年虧損,可說得不償失。如果付出這麼多代價,綠能還變成天災的未爆彈,那就真的是「人財兩失」了。
颱風丹娜絲登陸布袋致災,水面型光電不敵臺風威力,其中布袋新塭滯洪池光電案場出現嚴重災情,許多水面型光電板都被吹翻,甚至吹到岸上。圖/民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