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動念拒領萬元選項道德勒索人民 這不是笨而是壞
行政院宣佈普發現金一萬元後,一度擬在普發現金作業中增加「拒領」選項,引發社會議論,今天行政院政策轉彎,宣佈取消拒領選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在大罷免大失敗後低頭,宣佈普發現金一萬元。政策看似終於對民間疾苦做出迴應,卻被執政黨演繹成一出充滿傲慢與輕蔑的政治戲碼。最可笑的是,政院竟一度擬在普發現金加上「拒領」選項,無異把國家財政當成道德試煉場,將人民推上被質問的審判席。
追溯普發現金一萬元的起因,是因稅收超徵,加上能源價格與物價齊漲,實質薪資依舊原地踏步,在野黨提案還稅於民。而針對國庫稅收連年超徵,政院辯稱超徵不是真的多收了稅,而是先前的估算失準,又強調應該遵守財政紀律,把超徵的稅收先拿去還債。這些說法不能算錯,但前提是,估算錯誤也是財政主計單位的錯,行政院不要想着一方面營造年年超徵的繁榮假象,另一方面又喊國庫沒錢。至於國庫收到的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那是另外一個大哉問的問題,在此姑且按下不表。
民進黨政府對於普發現金,起初的迴應是冷嘲熱諷。行政院長卓榮泰一句「發一萬元只能買冰箱或遙控飛機」,令人瞠目結舌。這種輕佻言辭,暴露的是對民間疾苦的徹底無感。對於高官而言,萬把塊或許只是一餐應酬的花費,但對於基層家庭,可能是日常的救命錢。人民伸手要回自己該得的,在官員口中竟成可憐的貪婪。
民進黨在罷免失敗後改口,宣佈順從民意而普發一萬元。但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卻一度還想硬生生加上「拒領」的選項,意圖讓人民在按鍵的一瞬間承擔「道德審判」:你要不要領?你是不是太自私?你若領這一萬元,就要揹負貪婪之名;你拒領,纔算高風亮節。這不是政策設計,而是道德勒索。
顯然,行政院之所以突然「聰明」地想到增加「拒領」的選項,應是熱中政治的釋昭慧,她的發言給了卓榮泰政治操作的靈感。先不論佛門原本應講求慈悲與普度,是否適合介入政治,但是一個經過立法及行政部門通過的政策,被政客化爲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及政治勒索,怎麼想都覺得可笑且可惡。
這場「拒領鬧劇」連民進黨自家人都看不下去。包括立委吳思瑤及向來親綠的名嘴也罕見批評,倒不是因爲他們突然良心發現,而是意識到再這樣搞下去,選票會更加雪崩。眼見反對聲音接踵而來,行政院終於想通,不敢在普發現金時加上不領取的選項。
民進黨原本以爲設下拒領的選項,就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事實卻正好相反。政府的財政盈餘本來就是人民的血汗累積,發這一萬元,不是誰在「施捨」,納稅人沒有義務在按鈕上「自證清白」。若有人真的不需要這筆錢,自然可以在領取後轉捐慈善機構,不需要由政府在制度設計裡先立一個道德高地,訓斥人民:「別那麼貪,別那麼急。」
執政黨從一開始不肯發錢,把民意當笑話;到頭來被政治現實逼迫,還動念想用一個「拒領選項」來綁架人民,塑造一種「是人民自己選擇了庸俗」的指控。這種拙劣的政治工程,只會加深人民的憤怒。
民進黨眼裡的人民,不是平等的納稅人,而是必須接受教育、必須被「提醒」道德的羣衆。人民愈是憤怒,他們愈是擺出高姿態,直到現實反噬才假裝讓步。這樣的政黨,與人民的距離,早已不是一萬塊能填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