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英特爾2大失誤! ARM執行長全說了:難以超越臺積電

市場普遍認爲,英特爾已經難以超越臺積電。(圖/路透社)

在川普政府與輝達的大力投資後,關於英特爾能否取代臺積電的話題,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英國半導體和軟體設計公司安謀(ARM)執行長哈斯(Rene Haas)在知名播客節目《All In Podcast》中直言,英特爾過去犯下2項重大錯誤,如今已陷入「被時間懲罰」的困境,要想超越臺積電極爲困難。

哈斯強調,投資晶圓廠需要很長時間,定義架構和生態系統也需要很長時間,「如果你錯過了幾次機會,時間是非常、非常致命的,你會因此受到懲罰。而我認爲英特爾不幸在幾個領域受到了懲罰」。

據科技新聞網站Wccftech報導,哈斯點出了英特爾錯失的2個關鍵機會。哈斯指出,英特爾犯下的錯誤之一就是過度專注於消費性CPU市場,錯失了行動裝置晶片的黃金週期。儘管英特爾曾試圖以「Atom」低功耗SoC系列切入行動市場,但該系列晶片在性能與功耗平衡上未能達到蘋果的高標準要求。最終英特爾沒有決定繼續尋求合作,無緣成爲iPhone的供應商。前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也將此視爲公司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

哈斯表示,英特爾在行動裝置市場幾乎完全缺席,而一旦在晶片領域落後,要追趕就非常困難,「因爲週期會將你壓垮。臺積電如今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晶圓廠。蘋果、輝達、超微等領先企業都在臺積電生產晶片」。

英特爾的第2個錯誤則是採用極紫外光(EUV)技術上的遲緩。哈斯批評,英特爾在10年前並未如臺積電一樣積極投入EUV,結果讓臺積電得以圍繞此技術建立產能,進而取得領先。臺積電自2015年起便積極佈局EUV技術,而英特爾直到2021年纔在Intel 4製程中導入,使其7奈米制程量產時間比臺積電的5奈米晚了近2年。

據Wccftech報導,哈斯還提到了另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西方與臺灣在「製造業文化」上的差異。哈斯直言,「我們沒有培養出一整代人,把製造業看成是既能賺錢,又具高度聲望的工作。他們往往認爲,『這是個藍領工作,我纔不想幹』。但在臺灣並非如此。在臺灣,如果你說你在臺積電工作,或是正爲進入臺積電而努力,這是一件非常有聲望的事情」。